新材料、智能制造裝備……針對這些已被《中國制造2025》列入的重點領域和主攻方向,多家企業積極發力,并依托資本市場平臺支持,從技術、管理和發展路徑等多方面強化創新“基因”,瞄準國際前沿,助力中國制造轉型升級。

對于公司競爭力,多家企業負責人提及最多的是掌握核心技術和核心人才。同時,在邁向智能制造的道路上,上市公司也不斷尋求創新發展模式,以期適應市場環境,推動制造業實現由大變強的歷史跨越。

第一,通過技術創新提升競爭力。在新材料領域,在中小企業板上市的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發展風電葉片、玻璃纖維及制品等兩大支柱型產業的基礎上,已著手培育第三大支柱型產業鋰電池隔膜。中材科技總裁劉穎說,中材科技憑借材料領域掌握的核心技術,在多個產業的協同發展上做著嘗試。

在智能制造裝備領域,對于曾壟斷在海外廠商手中,為機器人轉動、揮舞、捏放等精細動作起著重要作用的控制系統,交流伺服系統以及減速器,南京埃斯頓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已實現部分自主研發。該公司董事長吳波說,通過機器人關鍵零部件核心技術的創新研發,公司實現了機器人動作的精準控制。

第二,創新發展路徑效果明顯。在工業機器人產業,如何在海外廠商林立的市場中順利突圍,南京埃斯頓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基于汽車整車廠對機器人品牌要求高,海外廠商多專注于汽車生產線的判斷,避開直接競爭的“紅?!保M入工業機器人應用更為廣泛的汽車零部件和其他加工制造領域,尋找到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得益于創新發展路徑,南京埃斯頓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機器人近幾年均實現了約100%的增長。吳波說,公司已在核心零部件優勢基礎上強勢進入,在國產工業機器人產業處于領先地位。

由于工業機器人不僅是高端自動化設備,同時是獲取生產過程數據的入口,埃斯頓已開始布局工業互聯網?!澳壳?,公司提供的工業機器人都裝有遠程監控系統,可實時監控和獲取機器人的工作狀態,預判可能出故障的情況,減少意外停機損失?!眳遣ㄕf,公司將把通過“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實現機器人之間、人機之間的交互,充分挖掘數據對客戶的價值,作為下一步創新研發的重點方向。

事實上,在我國經濟進入轉型升級的重要時期,上市公司積極求變,提高經營效率,進入發展快車道,離不開資本市場的扶持。深市上市公司2016半年報業績的穩中有升態勢,也正驗證著在多方因素的驅動下,企業創新“基因”正成為業績增長的根基。

隨著《中國制造2025》的推進,可以想見,我國企業家尋求自身突破的精神,以及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助力,將助推我國制造業邁向新的臺階。(新華社記者 王都鵬 趙曉輝 許晟)

瞄準中國制造:上市企業多角度創新精準發力

圖文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