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天文與天體物理學》雜志23日公開的一篇論文稱,澳大利亞和德國科學家利用超大可操縱射電望遠鏡,繪制出了前所未有的詳細銀河系氫氣地圖,首次揭示了銀河系恒星間的結構細節,有助于解釋銀河系星系形成的最終奧秘。
中性原子氫是宇宙空間中最豐富的元素,并且是恒星和星系間的主要成分。此次,天體物理學家們利用位于德國埃費爾斯貝格的100米直徑馬克斯普朗克射電望遠鏡、以及位于澳大利亞帕克斯的64米CSIRO射電望遠鏡產生的數據,生成了這張“跨越整個天際”的銀河系氫氣地圖。
該項目源于一項被稱為HI4PI的計劃,其耗時超過10年,而此次研究成果覆蓋了超過100多萬次的單獨觀測以及大約100億個單個數據點,深度呈現了包含太陽系在內的銀河系內部與周圍的所有氫氣數據。
德國波恩大學天文學家約爾根·科普表示,該計劃較先前研究有巨大進步。雖然現代射電望遠鏡已經可以輕易探測到中性氫,但能夠將整幅天空繪制出來,仍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因為手機和廣播電臺產生的射電噪聲對天文探測來說是一個嚴重“污染”,必須使用極其復雜的計算機算法來清除每個單獨數據點中這類不被需要的人為干擾。
國際射電研究中心研究人員李斯特·史塔維利-史密斯稱,這項研究首次揭示了銀河系恒星間結構的細節,而這些細節在以往的天文調查中被粗略地抹去了。最新成果向人們展示了此前從未見過的大量絲狀結構,并準確地校正了所有氫氣云的數據,讓天文學家們即使遠隔宇宙距離也能細致探索星云。
目前,HI4PI項目已可以向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免費提供相關數據。(記者 張夢然)
總編輯圈點
有關銀河系的各種地圖,隨著人類探索的推進,一直都在更新。就在最近,歐空局公布了迄今為止最精確的銀河系三維地圖,描繪了地球周邊銀河系內大約10億顆恒星。這次,經過十年努力,銀河系氫氣地圖問世,揭示了曾在天文調查中被抹去的關于銀河系中恒星間結構的細節信息。繪制氫氣地圖,工程浩大,意義深遠。全世界科學家都可利用這張特殊地圖,為更多關于銀河系星系的謎團尋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