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為文學提供了嶄新的傳播手段,但歸根結底,在電腦上寫作與在紙張上,沒有本質的區別。”“就我個人而言,我還是喜歡用紙,用筆,一個人遠離一切,靜靜地去寫。我對紙張情有獨鐘,而且對墨水特有的清香,非常喜歡。”10月22日,2008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勒·克萊齊奧在黑龍江大學如此回答了科技日報記者關于“如何看待互聯網技術與文學關系”的提問。

10月22日,2008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勒·克萊齊奧應邀在黑龍江大學作“論今日之文學”演講。勒·克萊齊奧1940年出生于法國尼斯,從1963年起從事文學創作,迄今已發表了《訴訟筆錄》《戰爭》《沙漠》等40余部作品;2008年10月,他榮獲諾貝爾文學獎。他與莫迪亞諾、佩雷克并稱為“法蘭西三星”。

在當晚的演講現場,克萊齊奧認為互聯網深刻改變了文學。“通過互聯網,文學作品得以跨越國界,極大改變了文學語言的意義。文學作品上世紀70年代是建立在穩定不變的語言和固定不變的意義基礎之上的,這些如今都遭到了質疑,一切都是不定的。”

“文學有極大的可塑性是當今時代的突出特征,科技是原因之一。超級時代的到來,深刻地改變了文學對于整體文化的貢獻。”克萊齊奧表示,科技和人文藝術應當相互融合。

“中國文學是偉大的文學,”他還談到自己喜歡中國的歷史文化和傳奇故事,在小時候就讀過英文版的《西游記》,也非常喜歡作家老舍和畢飛宇。

在演講的提問環節,有提問者就文學教師應如何研究文學進行發問。克萊齊奧說:“如何教好文學,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愛語言。愛語言是通往文學的途徑。”他也就如何教文學給出了自己的建議,不如反過來,從當代開始講,因為當代最接近我們。

“批評家和作家之間,可能有種不和的東西”,但他又認為,作家需要努力使自己的想象力與思維結構適應當代社會,“讓批判精神成為所有寫作的前提。”

演講中他還向哈爾濱這座城市致敬,在上世紀初接納了被迫害的猶太人,關注和接納受難者。在他當年的很多作品中,也把目光投向了猶太人、印第安人這些邊緣人群。

“海水把這部書當中的信息,帶向世界的另一端和時間的另一頭。”他將文學比作海洋,每部書和手稿,都仿佛一只漂流瓶。(記者 李麗云 實習生 杜寒三)

諾獎得主勒·克萊齊奧:互聯網深刻改變文學

圖文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