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空間站(圖片來源:科技日報)

美國政客們習慣以所謂“安全”和“人權”為由,為繼續遵循2011年國會通過的禁止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在太空領域與中國合作法案提供依據。然而,美國《大眾機械》雜志日前刊文稱,是時候與中國開展太空合作了。

中國獨立發展太空事業

中國的太空計劃誕生于上世紀50年代美國入侵朝鮮之時。當時,面對嚴峻的外部環境中國決定,必須開始自己的彈道導彈計劃,以與美國和前蘇聯軍事發展保持一致。

中國早期的許多導彈測試主要與前蘇聯展開合作。中蘇關系惡化后,蘇聯切斷了所有的技術援助,從而使中國太空項目的發展受到了影響。冷戰結束后,中國允許太空機構與外國資本合作,以此為主導思想的太空項目結果不言而喻:過去16年里,中國成為第三個把宇航員送入太空的國家,將兩顆衛星和月球車送上月球,把空間站送入低地球軌道,并發布了下一步十年登陸火星的計劃。

事實上,因投資巨大及耗時較長等原因,多數太空項目都是國際范圍內多國協作完成的。但由于歷史及現實等原因,中國的太空計劃卻是獨立自主完成。

美官方堅持不合作禁令

雖然2007年中國反衛星導彈試驗提醒了世界低地球軌道的脆弱,但美國并沒有試圖與中國建立合作關系,以降低太空戰的可能。原因不難理解。文章稱,從一開始,國家太空項目就和軍事目標緊密相聯。各國政府對于太空合作持謹慎態度,因為同一枚火箭可以用于科學試驗,也可用于發射核彈頭。

2011年4月,前任美國眾議院撥款委員會商業、司法、科學及相關機構小組委員會主席弗蘭克·沃爾夫,以人權和國家安全為由,在國會批準通過的撥款法案中,增添了禁止NASA和美國科技辦公室同中國開展任何形式太空合作的條款。為支持不與中國合作的法案,2015年,沃爾夫的繼任者、共和黨人約翰·卡伯森也表示,要長期限制NASA與中國的雙邊合作。

文章寫道,禁止NASA與中國展開雙邊合作,看似某種程度上能阻止或延緩中國的空間計劃,事實上卻成了中國依靠自身力量更快開展工作的動力。如果當初美國與中國合作,將有機會參與中國的空間項目?,F在,中國已獨自制定了雄心勃勃的全方位空間計劃,美國也因此錯過了介入其中的大好機會。

美中太空合作短期難破冰

值得一提的是,制定這些政策的是美國的政治家和軍事家,而不是空間科學家。2013年,當中國科學家被禁止參加NASA大會后,許多科學家也拒絕參加該會議。NASA局長查爾斯·博爾登最近公開呼吁,廢除禁令以提升中美太空領域的合作,并親自前往北京討論可能的合作方式。但他在今年國際宇航大會上接受采訪時暗示,中美太空合作屬于政治議題,超出NASA的職責范圍,希望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一情況能得到改觀。

當前,美國太空業務逐漸向私人開放,美國公司開始主導這一產業。不過,隨著中國自己新空間公司的崛起,衛星發射、小行星采礦和其他未來太空產業,有望根植于美國之外的其他地方。最近,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首席執行官埃隆·馬斯克對美國空間技術法規表示不滿,該法規禁止他雇傭外國精英來打造他的火箭團隊。

當博爾登焦急地等待政客采取行動時,政客們也在等待軍事將領的意見。為此,短期內不太可能打破中美太空合作的僵局。美國海軍戰爭學院政治學教授約翰遜·弗里茲認為,沒有必要為太空戰做準備,“美俄關系如此緊張,雙方仍繼續在太空領域展開合作,因此,現在是時候與中國展開合作了?!保ㄓ浾?姜靖)

失機會,尋破冰? 美科學家呼吁與中國開展太空合作

圖文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