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董事長高紅衛近日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介紹了利用互聯網研發導彈的具體應用。其中,在導彈內核設計方面,如何利用互聯網思維來打造導彈“血管”,引起了人們的好奇和關注。

記者25日從航天科工集團二院二部獲悉,導彈武器的“血管”指彈上電纜,它擔負著導彈各種信息的往來傳輸。導彈內部有許多精細的設備,相互之間需要高度協同,配合得嚴絲合縫,才能確保導彈按照預定程序飛行并打擊目標。這些設備之間信號交互關系復雜,需要可靠的電纜網來連接。通常一發導彈由五六十根電纜組成,簡單的電纜有數十個信號節點,稍微復雜的電纜有上百個甚至幾百個信息交互接點。如果電纜發生故障,輕則影響導彈功能,重則導致飛行試驗的失敗。

“美國彈道防御局、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等認真分析了THAAD(末段高空區域防御系統,即薩德)攔截彈的研制過程,發現7次試驗失敗均與質量控制有關,而最大影響因素就是彈上電纜和連接器質量不過關,造成導彈輸血不暢、不足,成為啞彈。”二部設計師董淑英說。

二部設計師黨若雯介紹,過去設計人員繪制電纜圖可謂“大工程”。為保證研制進度,需要多名設計師上陣,用繪圖軟件一點一線繪制電纜外形圖和接線圖,手動統計填寫各種報表,還需投入大量人力對圖樣和報表進行人工校核、修改。通常電纜設計工作量占據了電氣設計師工作量的80%左右,效率低下,且無法完全保證設計質量。“另外,我們往往需要先投產一套電纜樣件,進行實物模裝,驗證電纜分支長度和信號連接的正確性,最終確定電纜的狀態。這也導致電纜的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居高不下。”黨若雯說。

為了解決難題,科技人員創新電纜設計方法,以信息化、數字化、網絡化為基礎,基于互聯網思維打造了電氣電纜三維協同設計與制造平臺,實現了電纜設計從手動到自動、從二維到三維、從單點到協同的跨越。同時該平臺還實現了電纜的電氣、結構、工藝跨專業、跨地域協同設計與制造,大幅提高了電纜設計效率及設計準確率,降低了研制成本,壓縮了研制周期。

“一次設計準確率達到100%、設計效率提升5倍、生產效率提升3倍、研制成本降低30%。導彈的控制系統、導引頭等,也在性能和效能上得到了大幅提升。”二部設計師郭祎對創新的電纜設計制造平臺贊不絕口。

記者了解到,該平臺并不局限于航天領域的導彈武器系統研發,還適用于航空、兵器、船舶等裝備系統,以及汽車、輪船等民品產業的電纜研制。“我們將積極探索電纜平臺推廣模式的創新,支持購買和租用等多種應用模式,快速推進電氣電纜智能制造行業的轉型升級。”二部主任郭大勇表示。(記者 付毅飛)

互聯網研發導彈應用:用互聯網思維打造導彈"血管"

圖文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