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屆云博會上展出業界首個金融合架構云系統 (圖片來源:梁維春/南方日報)
進入“互聯網+”時代,云計算和物聯網技術正顛覆著人們的生活,也正因為云計算的獨特魅力,吸引了眾多商家紛紛踏足云計算領域。只是,當云計算碰上“金融”這樣一類客戶數據寶貴、客戶關聯緊密的行業,如何將敲開金融機構對于云計算應用服務“緊閉的大門”,就成了眾多云計算服務企業的待解之題。
1日,備受行業矚目的2016中國手機創新周和第五屆中國(惠州)物聯網·云計算技術應用博覽會(下稱“云博會”),在惠州市會展中心拉開大幕。
作為每年金秋時節固定舉辦的一場云計算、物聯網行業的盛筵,隨著“云博會”的舉辦,短短幾年時間,一些最新的“云端”、“物聯”技術成果和應用解決方案通過惠州“云博會”的窗口進入金融視野,部分云計算技術應用服務商,也開始從金融機構“核心業務”以外的渠道建設部分,找到了自己生存的空間。
打開“緊閉之門”:從非核心業務應用“入手”
對于銀行等金融行業來說,信息安全以及隱私的保護始終是擺在第一位的,尤其是數據的保存以及備份、物理隔離等都有嚴格限制,必須做到“完全可控”。
“這樣的情況決定了金融行業不會輕易接受云計算,畢竟云計算的開放性會給人感覺有一種不安全的因素和風險。”作為國內較早從事云計算、大數據關鍵技術研發及應用的企業,云宏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云宏信息”)市場總監吳億元坦言。
由于金融行業在原有的IT投資都非常大,很多大型金融機構都建有自己的數據中心,在軟件開發上的投入也十分巨大,“放棄幾十億甚至幾百億的投資,轉移到‘云’,對銀行來說有點難!除非有新的創造!”吳億元說。
這樣的“新創造”,便是云宏信息在本次惠州“云博會”上展示的“銀銀平臺”。
“這是我們利用云計算、大數據技術為興業銀行搭建的全新服務平臺,之所以能夠成功拿下訂單,瞄準的正是興業銀行的同業業務。”吳億元透露,同業業務是興業銀行的一項業務重點,但過去并未搭建完善的數據服務平臺,業務流程也相對傳統、滯后。
找準了機會,云宏信息主動向興業銀行遞上了“云服務”方案,并最終在行業內率先推出了面向廣大銀行類金融機構的銀銀合作服務品牌“銀銀平臺”。
有了“銀銀平臺”,興業銀行的同業業務也走上了“云端”:以各類中小銀行(城商行、農商行、農信社)為主要服務對象,云宏信息將興業銀行傳統IT架構融合私有云,搭建起了云服務管理平臺,實現資源精簡管理,及時響應中小銀行的同業業務需求。
如今,云宏信息搭建的“銀銀平臺”已從最初業務為代理中小金融機構支付結算,到目前發展為涵蓋科技管理輸出、財富管理、支付結算等內容的完整金融服務解決方案,“銀銀平臺”簽約合作銀行也超過了600家。
沒有直接“占領”金融機構的整個業務板塊,而是從非核心業務應用“入手”,在做著類似嘗試的還有招商銀行的“云服務商”——青云(QingCloud)。
招商銀行選擇“青云”為其構建完整統一的開發測試云計算平臺,實現人員、設備和服務的精細化管理。
“青云”方面向記者透露,項目是為客戶做私有云項目,提供的是軟件平臺,但數據中心仍是招行自有的。
整合信息資源:行業巨頭走“征信共享”路
可以說,云計算的信息資源共享模式,正在改變著社會信用體系,形成新的金融生態。
除了從非核心業務應用“入手”,打開銀行“緊閉之門”,一些互聯網行業的巨頭也開始嘗試著通過信用信息的資源整合,實現與金融機構的“云合作”。
“企業借助其供應鏈、銷售鏈和其他價值聯系在信息共享的情況下,可以形成新的信用共同體,從而衍生出金融體系的支付清算和資金融通的功能,引起金融體系的重構。”在第五屆惠州“云博會”上,“阿里云”事業群廣州區域專員何海東向記者介紹了阿里金融云服務的獨特之處。
何海東透露,自2013年底“阿里云”正式對外提供金融云服務以來,已有超過100多家的證券公司、數十家銀行與保險機構以及超過800家眾籌擔保機構在使用“阿里云”的金融云服務。
與其他提供“云金融”服務的機構類似,阿里金融云服務也是為金融行業量身定制的云計算服務,幫助金融客戶實現從傳統IT向云計算轉型,但“阿里云”的核心則在于“信息資源共享”。
“我們為客戶實現與支付寶、淘寶、天貓的直接對接,在信息互通的前提下,助力金融客戶業務創新,從而提升競爭力。”何海東說,阿里平臺形成的海量大數據,可以成為金融機構的征信有效數據支撐,這也是“阿里云”的一大核心競爭力。
截至目前,阿里金融云的業務正以每年約10倍的速度在增長,其中,作為國內第一個搭建在“云”上的保險公司,眾安保險的核心業務系統就全部運行在了阿里金融云上。
很顯然,“阿里云”等IT行業巨頭憑借在自身領域內的數據積累,找到了另一把打開金融機構對于云計算服務“大門”的鑰匙。(記者 張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