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昌11月3日電(趙竹青)“運載火箭的能力有多大,中國航天的舞臺就有多大。”我國新一代無毒無污染的大型運載火箭長征五號3日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首飛成功,意味著中國火箭的運載能力從近地軌道10噸級提升至25噸級,躋身世界前三的航天強國之列。

“長征五號填補了我國大推力運載火箭的空白。”國防科工局系統工程司副司長趙堅介紹,長征五號將為我國載人航天空間站工程、載人登月工程、探月工程三期、探火工程、二代導航二期等重大航天工程項目提供高性能運載工具。

“長征五號并不僅僅是一個型號。”趙堅告訴記者,長征五號是我國新一代大型運載火箭的代表作和奠基之作,它引領了我國新一代火箭系列化發展。

為什么長征五號序號排在前面,卻比長征六號、七號飛得更晚呢?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運載火箭系列總設計師龍樂豪院士告訴記者,這是因為,長征五號是最早立項的,長六、長七的技術都是由長五牽引而來。因此,長五的首飛成功,也意味著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型譜已經基本形成。

龍樂豪說,長征五號從一開始就是按照系列化、組合化、模塊化思想來設計的。他介紹,“長征五號”是一個基本型,包含了液氧煤油和液氫液氧兩種發動機,再基于這兩種發動機設計出5米直徑、3.35米直徑、2.25米直徑的三大箭體模塊,然后將這些箭體模塊像搭積木一樣進行模塊化拼接,就構建出我國新一代系列火箭的運載型譜,以適應各種不同任務的需要。航天人將其概括為“一個系列,兩種發動機,三個模塊”。

如果選用5米直徑的模塊作為芯級,加上四個3.35米直徑的助推器,就組成了我們見到的長征五號。如果用3.35米的模塊做芯級,加上四個2.25米的助推器,就組成了今年5月首飛成功的中型火箭“長征七號”。如果將小型模塊直接用作芯級,不加助推器,那就組成了長征六號這一更小更靈活的小型火箭。他們都是我國新一代火箭的家族成員。

未來我國如果要研制更加強大的重型運載火箭,也是需要在長征五號的基礎上進行。比如把長征五號的5米芯級用作助推器,再配上一個10米直徑的更加粗壯的芯級,那就形成了傳說中的“長征九號”——目前尚未立項的我國新一代重型運載火箭,近地軌道運載能力可達100噸級,真正的國際領先。

“中國航天在今后半個世紀內都要靠‘長五’奠基。”原國家航天局局長欒恩杰院士如是說。

“長征五號代表了我國科技創新的最高水平。”趙堅告訴記者,長征五號全面突破了以12項重大關鍵技術為代表的247余項關鍵技術,核心技術具有完全的自主知識產權。

“雖然長征五號有個昵稱叫作胖五,但其實它是個大力士,效率很高。”趙堅說,長征五號的運載效率,也就是運載能力和起飛質量的比值為0.146,達到國際先進水準。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董事長雷凡培認為,長征五號的成功首飛,意味著我國進入太空的能力已經達到航天強國的水平,是中國成為世界航天強國的標志之一。

長征五號首飛成功 開啟中國航天通往未來之門

圖文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