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度過快速增長的紅利期后,智能手機市場逐漸進入飽和階段,增長動力日漸匱乏。但國產智能手機近來頗具可圈可點之處,甚至漸有趕超之勢,能夠瞄準“難點”、了解“痛點”、增加“亮點”是重要原因。
當前,智能手機行業發展似乎進入了瓶頸期。不僅蘋果公司發布的新一代手機iphone7不僅被指創新力度不足,甚至遭吐槽“攝像頭抄襲華為、天線抄襲魅族、耳機接口抄襲OPPO”;三星公司的新品Galaxy Note 7也卷入“爆炸門”事件,行業進入了多事之秋。
在度過快速增長的紅利期后,智能手機市場逐漸進入飽和階段,增長動力日漸匱乏。不過,行業兩大巨頭蘋果、三星相繼“啞火”之際,國產智能手機近來卻頗具可圈可點之處,甚至漸有趕超之勢。國產智能手機為何能逆勢發力呢?筆者認為大致有以下幾個因素。
首先是瞄準“難點”,刻苦攻關。國產智能手機的最大軟肋莫過于核心技術缺失,尤其是芯片掌握在高通等國外巨頭手中,這使得企業從一開始就被人“卡脖子”。如小米就曾一度遭芯片供貨嚴重不足困擾,導致新品遲遲無法推出,坐失市場良機。
正是看到了這一點,華為公司從2004年就開始下大力氣、花巨資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海思麒麟芯片,并應用在自家的Mate7、P8等高端旗艦產品上。正是靠這種“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精神,華為迅速崛起,成為中國第一、全球第三大智能手機廠商。
其次是了解“痛點”,適應需求。智能手機發展到現在,雖然技術日趨成熟,但對消費者來說,卻難言百分之百滿意,還有許多潛在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比如,電池不耐用,出門經常要帶上充電寶;系統安全性薄弱,容易遭受黑客和不法分子入侵,個人隱私和財產安全難以得到保障。
憑借著對消費者需求的敏銳洞察,國產智能手機廠商“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及時把握住細分市場機遇,直擊“痛點”。比如,OPPO那句廣為人知的“充電五分鐘,通話兩小時”;再如,金立手機針對商務人士設計、主打安全性能,都較好地迎合了不同年齡階段、不同職業群體消費者的訴求,在智能手機市場一片“紅海”中殺出了屬于自己的“藍海”。
最后是增加“亮點”,推陳出新。目前市面上大多數智能手機產品嚴重同質化,大家都用的是一樣的芯片、一樣的配置,甚至連外觀都越來越“傻傻分不清”。在消費者越來越強調個性化的時代,廠商更需要拿出“工匠精神”,對產品精心設計、精雕細作,用滿滿的誠意去打動消費者。
為此,小米剛剛發布了號稱“黑科技”的新品小米MIX,屏幕占比高達91.3%的全面屏設計、全陶瓷機身等亮點頗為“驚艷”,讓手機發燒友直呼“顏值逆天”。這說明,只要廠商肯在消費者需求上用心,產品就不愁沒有市場。
智能手機的引領者蘋果以創新起家,今日國產智能手機要迎頭趕上,惟有以不斷創新,攻克“難點”、滿足“痛點”、增強“亮點”,方能逆勢進取、成就未來。(杜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