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室干燥處理后的獼猴桃切片。(圖片來源:熊德/科技日報)
十八洞村的村民正在生火。(圖片來源:熊德/科技日報)
如果撇開人均收入不談,只在湖南省花垣縣十八洞村走上一圈,很難想象這里是個戴著“貧困”帽子的村子:石板路、青瓦房,鄰里之間砌上了頗具苗鄉特色的泥巴墻,冬暖夏涼。
曾經的這里,卻是另一番光景。十八洞村第一支書施金通告訴記者,過去幾十年,十八洞村里的路是泥巴路,房是破木屋,泥巴院里沒有專門的廚房,廁所是露天的。
直到有一天,村里來了一位重要的客人。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調研湖南省花垣縣十八洞村扶貧工作,提出了“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的重要指示。
3年過去了,這道精準扶貧的題目落實得如何?前不久,記者走訪十八洞村時發現,這個湘西苗村找到了治理頑疾的藥引子——“獼猴桃+科技”,這一來自中國科學院的創新藥,已開始發力,初見成效。
村民們第一次感受到了科技的力量
十八洞村,一度是偏僻、貧窮的代名詞。
施金通向記者列舉了一系列數據:十八洞村有225戶993人,貧困戶是136戶542人,2013年人均純收入約為1668元,為了致富,村里人試過不少辦法。
有人認為要種油茶,但十八洞村的土地以山地為主,全不連片,這里一丘那里一丘,地理條件不允許大規模種植,只好作罷。
也有人認為要養牛、養豬。十八洞村支書龔海華嘗試過這種方法,也難以奏效。原因很簡單,有的村民“沒有遠見”,看見牛、豬長得差不多了就賣掉,而一旦集中起來辦場,則不利于環境保護,影響農家樂等生意。等等諸如此類的緣故,讓這條致富路無疾而終。
村干部想到了獼猴桃。花垣縣扶貧辦原主任麻文權告訴記者,十八洞村的山上有不少野生獼猴桃,這里的孩子,光著屁股時就跟著父母一起上山采摘獼猴桃。
說起來,這里的緯度、海拔、氣溫、土壤都非常適合種植獼猴桃。村民們唯一的擔心就是,“小時候摘的野果子,但只有雞蛋、茶油果那么小,別人會吃嗎?會買嗎?”
這并非杞人憂天,他們吃過這方面的虧。盡管有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大規模種植獼猴桃失敗的經歷告訴他們,村民自己摸索著種的獼猴桃自給自足沒問題,但要賣給別人賺錢并不一定行得通。
據麻文權回憶,當他帶著考察小組,來到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吃到已經采摘一年多的獼猴桃時,這些從小就和獼猴桃打交道的人,卻像第一次吃到這種水果一樣驚訝:“獼猴桃竟能保存這么久,口感還那么好!”
村民們第一次感受到了科技的力量。
鐘彩虹,這位中科院武漢植物園研究員、國家獼猴桃種質資源圃主圃主任,就是這個時候出現的,她后來成了十八洞村的獼猴桃種植“科學顧問”。
麻文權至今記得,鐘彩虹在向他們介紹植物園培育的獼猴桃品種時說,“實驗室并不是溫室”,科研人員不會給這些品種最好的生長條件,相反,他們常常給它們比較差的生長條件。只有這樣,才能讓這些品種去適應更多的山區、貧困地區的生長環境,并分析各個品種的性能,分析果子在什么階段需要補充什么養分,等等。
讓農民見到了實惠比啥都重要
僅僅有這些“高大上”的說法,加幾個口感不錯的獼猴桃,并不能完全打動村民和村干部,畢竟,他們的決定關乎整個村的發展。
“其形如梨,其色如桃,獼猴喜食故有諸名”,明代著名醫藥學家李時珍曾在《本草綱目》中對獼猴桃名稱的由來進行了生動描述。作為原產中國的落葉藤本植物,獼猴桃不僅是富有營養的鮮美果品,同時也是利潤可觀的經濟作物。
這是生產銷售獼猴桃的廠商,常會引用的一句描述。既然是經濟作物,村民關心的自然是其收成和利潤情況,這也關乎獼猴桃究竟能否幫十八洞村摘掉貧困帽子。
鐘彩虹很清楚這一點。今年,是她結緣獼猴桃研究的第24個年頭,已經48歲的她依然像10年前一樣,寒來暑往,常年奔波在貧困山區的田間地頭,和地里的果農們打得火熱。她說,讓農民見到實惠比啥都重要。
2014年,在鐘彩虹的邀請下,十八洞村扶貧工作組代表來到世界獼猴桃大會和四川蒲江獼猴桃產業化示范基地,從蒲江帶回了又大、口感又好的獼猴桃給村里人品嘗。越來越多的村民開始相信“獼猴桃+科技”的力量。
更為重要的是,十八洞村扶貧工作組在蒲江聽到一個流傳頗廣的說法,即這里的獼猴桃農戶已經可以在一起團購寶馬車了。這一消息更讓村民看到了致富的希望。
位于北緯30°的四川省蒲江縣,被認為是獼猴桃最佳種植區之一。2010年,“蒲江獼猴桃”正式獲得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認定,成為蒲江的標志。然而,這樣一座因獼猴桃而興的縣城,10年前種植面積僅有幾百畝,產業發展無從談起。
2007年,鐘彩虹接到蒲江的求援后,決定引入獼猴桃明星品種“金艷”在蒲江進行示范種植。起初,當地只同意種植15畝,后來示范田初果期畝產就達800斤,以每斤出園價13元計算,利潤非常可觀。
按這個趨勢預計,第四年盛果期時即可把畝產穩定在4000斤左右,每畝產值可達4萬元。在巨大的經濟效益面前,15畝示范基地猶如星星之火,迅速發展成燎原之勢。截至2016年,全國種植獼猴桃“金艷”的面積已達17萬畝。
有這樣一個細節,幾年前,鐘彩虹去蒲江上課時,鄉政府的會場座無虛席,連走道里都擠滿了前來聽課的農民。這些自發前來的果農大多西裝革履,還有一些是開著高級小汽車來的,這讓鐘彩虹身邊的同事驚詫不已:“這還是農民嗎?”鐘彩虹笑著說:“科技扶貧就是要讓農民真正富起來!”
不只是推廣優質品種和傳授技術
向蒲江取經,向中科院要技術——十八洞村的村民們最終作了這一決定。
就這樣,中科院武漢植物園不僅將黃肉獼猴桃新品種“金梅”的繁殖開發權授予十八洞村,鐘彩虹研究員和她的團隊也承擔起向當地種植戶提供技術指導和培訓的重任。
在配有扶貧資金的條件下,把優質的獼猴桃品種和種植技術教給十八洞村的村民,他們就能脫貧嗎?
在今年10月,科技部、教育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國防科工局、國務院扶貧辦等七部門印發《科技扶貧行動方案》,其中就提到要通過成果轉移轉化行動扶貧。
該方案提到,面向貧困地區推介最新創新成果,發布“技術成果包”“產品成果包”“裝備成果包”,增強貧困地區產業科技支撐能力。圍繞貧困地區支柱產業轉化推廣5萬項以上先進適用技術成果,針對“一縣一業”“一鄉一品”示范帶動一批貧困地區特色優勢產業發展。
這一做法和武漢植物園的做法不謀而合。
以往的科技扶貧,多是只推廣優質品種和傳授技術。鐘彩虹則利用自己的影響力為十八洞村構建了一條獼猴桃的產業鏈。她幫忙聯系四川蒲江的陽光味道公司負責銷售十八洞村生產的獼猴桃。
目前,花垣縣基地獼猴桃種植面積已達1000畝,并完成新增2000畝基地的土地流轉,計劃于2018年投產。麻文權告訴記者,他們計劃通過3000畝核心基地的建設和示范,在全縣帶動發展獼猴桃產業1.5萬畝,形成花垣縣的一個新型農業產業,為精準扶貧提供現實路徑。(記者 邱晨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