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儼然成為剁手黨們的狂歡節(jié),多少人在電腦前等待著0點的到來。每年雙十一都是對物流行業(yè)的一次“大考”。去年雙十一,國家郵政局監(jiān)測數據顯示,主要電商企業(yè)全天共產生快遞物流訂單4.6億件。快遞爆倉,快遞員累癱在包裹上被快遞淹沒的圖片也見諸報端。

市場需求和技術進步將整個物流業(yè)快速逼進了黑科技的二次元空間。2016年8月,國家知識產權局綜合服務平臺公布新增專利顯示,物流快遞領域2015—2016年度發(fā)明專利數量超過了2006—2014年的總和。“光看物流技術、倉儲規(guī)模和智能設備到底有多強,還只是冰山一角,其實背后涉及的是一整套商業(yè)邏輯。”蘇寧物流集團開發(fā)中心副總經理孟雷平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機器人軍團”實力入駐

日前,一個來自亞馬遜倉庫的橘黃色小機器人刷爆了朋友圈,吃瓜群眾們戲稱“原來自己的包裹這么有科技感。”事實上,這個“遇到障礙或者碰到‘伙伴’能自動轉身并調整方向”的智能機器人早已在國內多家大型電商或物流平臺企業(yè)“上班”。

百世集團副總裁張硯冰告訴科技日報記者,這批異常聰明的“新人”就是傳說中的“智能分揀機器人”。“它們在接到訂單后,通過智能系統(tǒng)測算、選取最優(yōu)路線,把貨品從貨架所在倉儲區(qū)搬運至員工配貨區(qū)。配貨員只要等貨架被搬到面前,從電腦提示的貨位上取下所需商品就可以配貨。”過去人工作業(yè)耗時一兩個小時的工作,分揀機器人15分鐘就能搞定,準確率高達99.99%,并且“它們能在負重1000KG貨物的情況下實現1.5m/s的速度行走。”

為了備戰(zhàn)雙十一,京東號稱出動了“機器人軍團”。在京東“無人倉”里,一系列智能機器人有條不紊地穿梭其間,環(huán)環(huán)相扣,相互配合著把產品備好由工作人員送上運輸車或者直接上“無人機”。

“無人機將產品通過固定航線飛行配送至鄉(xiāng)鎮(zhèn)推廣站,由鄉(xiāng)村推廣員將產品配送至客戶手中,或者由無人配送車從配送站出發(fā),通過射頻技術乘坐電梯將產品配送到客戶家門口,掃碼開箱驗貨。”京東集團X事業(yè)部商務市場負責人李莉向科技日報記者描述。

30分鐘包裹“飛”出門

在孟雷平看來,智能設備的加入改變了整個物流倉儲生產模式的格局。“過去貨倉的利用效率遠遠沒有這么高,9米高的貨倉只能用到7米,12米的也就用到9米。但現在24米高的貨倉內貨架幾乎能到頂,并且排列非常密集,空間得到了充分利用。”

在蘇寧云倉里,包裹平穩(wěn)地跟著輸送帶“上天入地”。架在空中的傳輸帶,像是云倉的血脈,承接著大量訂單需求的包裹。除了智能機器之外,在“云倉”中穿梭的只有來自德國、奧地利等國家以及國內的工程師們,他們就像醫(yī)生,時刻確保云倉大動脈的健康與通暢。

京東集團副總裁兼JDX事業(yè)部總裁肖軍也表示,京東“無人倉”的存儲效率達到了傳統(tǒng)橫梁貨架存儲效率的10倍以上。

“消費者下單后,訂單立即轉至全自動化倉庫系統(tǒng),30分鐘包裹就可以出倉。針對門店端有庫存的商品,系統(tǒng)還會自動搜索匹配離消費者最近的門店進行配送,最快能實現半小時的極速達。” 孟雷平說,“這是目前整個行業(yè)通行的標準。”

“超強大腦”優(yōu)化資源配置

事實上,智能硬件上的“比拼”并不是核心難點。“智能物流不是說把包裹高效快捷地送到了用戶手中就完事了。而是要對背后的物流數據、消費需求進行深層次挖掘,通過對這些數據的分析再反過來倒推到前端采購和供應鏈的層面,最終目的是要實現資源配置的優(yōu)化。”孟雷平認為。

在張硯冰看來,真正的智能物流包括“超強大腦和強健肢體”,人們看到的各種智能化設備只是“強健的肢體”,它們是用來完成“大腦”指令的,而隱藏在背后的“超強大腦”才是科技實力競爭的關鍵,它除了指對海量數據進行大規(guī)模、全方位的分析處理能力外,還包括從中延伸出對企業(yè)整體發(fā)展方向的戰(zhàn)略規(guī)劃和戰(zhàn)術調度。

這些年,為了對抗雙十一帶來的巨大流通壓力以及不斷刷新用戶購物體驗,各大電商和物流企業(yè)可謂是卯足了勁兒地研發(fā)技術產品和創(chuàng)新商業(yè)模式。但單純就大數據的分析和處理能力來講,“與國外相比,我們仍然有追趕的空間。”孟雷平說。(記者 李偉)

雙十一還爆倉?黑科技讓包裹“飛起來”

圖文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