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歲的吳明保持著每天到趵突泉遛彎的習慣。不舍晝夜、四季噴涌的趵突泉,是這位“老濟南”眼中最美風景。
“泉城”濟南以泉著稱,72眼名泉名聲在外,但“泉城”缺水,這不是一句玩笑。近年來,濟南泉群停噴危機時時見諸報端,其潛臺詞是濟南水資源供應問題——即使貴為“泉城”,濟南的人均水資源卻只有全國1/7,是名副其實的貧水城市;此外,地下水資源短缺也造成了泉群噴涌時斷時續,停噴時間甚至長達926天。
對濟南市水利管理者來說,科技手段如何發力,保持泉水持續噴涌是他們必須要解答的命題。
“盆地”里的泉城噴涌,“盆沿有水”是關鍵
從高空看濟南,其盆地地形一覽無余。
北宋散文家、政治家曾鞏擔任濟南“知州”期間,為摸清泉水來路,曾進山調查,認為濟南南部山區的水下滲潛流至市區而出露成泉。這抓住了重點,同時也透露保泉“要害”:只要濟南周邊山區有水,濟南泉水噴涌才有源頭。
但矛盾在于,一方面濟南緊挨黃河,有4條大型河流,124條中小型河流以及15座大中型水庫,豐水年景保泉涌高枕無憂;但另一方面,“靠天供水”的現實無法確保年年豐水;同時,濟南防洪排澇能力低、地下水超采、水污染嚴重、水生態惡化等“天災、人禍”因素重重疊加使得泉水“斷噴”時不時出現。怎么辦?
正值立冬,科技日報記者跟隨“中央媒體濟南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采訪團”來到趵突泉公園。此時公園的實時水位顯示屏上,“28.89米”的數字讓游客沒有遺憾——趵突泉的噴涌紅線是27.01米,從27.01米到28.89米,1.88米的落差既確保了泉水“卯足勁”噴涌,也印證了濟南人保泉科技“組合拳”的正確性。
黃河水代替地下水“特供”濟南,凈化工藝是“重中之重”
這兩年,臥虎山水庫管理處主任緒正瑞正在忙碌的一件事情就是擴建水庫,確保實現“小雨不下山、中雨不出川、大雨保安全”的目標。他所在的臥虎山水庫是濟南市唯一的大型水庫,肩負著豐水期儲水、枯水期防水、涵養南部山區植被和城市供水重任。
對濟南15座大中型水庫來說,足量儲水只是保泉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濟南北部的鵲山水庫,黃河水凈化工藝已經不間斷更新了好幾遍。最近的一次是將“混凝—沉淀—過濾—液氯消毒”工藝改造為“中置式高密度沉淀—臭氧催化氧化—上向流生物活性炭吸附—V型砂濾—液氯消毒”工藝,改造的好處在于工藝對有機物、臭味等特征污染物去除效果明顯,出廠水水質穩定達標。
濟南市水利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從黃河到鵲山水庫再到水廠,最后經管網入戶,這一流程的更深層考慮在于“水源置換”,第一,黃河水代替地下水解決濟南人“喝水”問題;第二,讓凈化后的黃河水流到廠房車間內,供應企業用水。
如此,無論是民用還是工業,都杜絕了原先過度抽取地下水現象,從根源上“保泉”。
用科技省出每一滴水,“月牙飛瀑”重現
只要有空,郭春曉便到中水處理站轉一轉。這位濟南南郊賓館總經理對已運行了15年的中水回用項目“情有獨鐘”。
記者在采訪時發現,該賓館已經投資2000萬用于技術改造,借助高科技實現生活污水的全回收利用以及雨水回用系統,甚至“連游泳館、洗衣房、空調機房等蒸汽冷凝水都利用了起來。”
在濟南,南郊賓館等一批民間用水大戶的努力,也組成了“節水保泉”的重要力量。
“月牙飛瀑”是難得一見的景觀,豐水時泉水從蘑菇云狀的假山石中涌出,順勢疊瀑而下,似飛瀑、若水簾。月牙泉在濟南72眼名泉中噴涌的水位要求最高,只有地下水位達到29米時才會噴涌。
這意味著,近些年持續的保泉努力,使得濟南市72眼名泉全部實現噴涌,也讓濟南市水利局局長張曰良感嘆,“濟南自2003年9月復涌以來連續保持噴涌13個年頭,這是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持續噴涌最長的時期,也是天幫助、人努力、高科技的結果?!保ㄓ浾?王延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