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來自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科研團隊在近日出版的《科學》雜志上刊文稱,他們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通過改造植物中的相關基因,可以提高植物光合作用效率,增加植物的捕光能力和生物質生成,從而增加植物產量。
植物會對不同程度的光照和陰影作出適應性反應,例如,在正午陽光直射時,植物為了保護自己,會將某些光能作為熱消散掉。這一保護機制名為“非光化學淬滅”,在遇到強太陽光時能夠迅速啟動,但該機制“恢復”至自然狀態的速度則較為緩慢。如果關閉得不夠迅速,光合作用就不能有效工作。
伊利諾伊大學的約翰漢尼斯·克羅米迪卡和同事猜測,如果能對光合作用的恢復機制進行操控,或能帶來更高的作物產量。研究團隊以煙草為研究對象,對參與“非光化學淬滅”過程的3個基因進行改造,使這一機制的關閉速度加快,這意味著植物可以更快地提升陰影下的光合作用效率。
在光照穩定的情況下,改良植物的表現與對照組類似;但是,在光照出現波動時,改良植物的二氧化碳固定能力和光合作用則分別提高了11%和14%。改良植物還有更大的葉面積和高度,其總干重比對照植物要多14%—20%。
論文作者報告稱,這些改良植物在溫室及野外生長的結果類似。未來幾十年,全球人口對食物的需求將大幅增加,這一研究彌補了光合作用中的“缺陷”,有望帶來更好的農作物收成。研究人員正在對大米和其他糧食作物進行相同的基因改造,希望在這些作物上也能取得類似的增產結果。(記者 姜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