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科學美國人》官網近日報道,深藏在格陵蘭基巖中的證據顯示,在過去260萬年中,島上大量冰蓋幾乎完全融化了至少一次。模型顯示,從現在起2500年后,格陵蘭可能再次變成無冰之地。

發表在《自然》雜志上的相關研究表明,格陵蘭的冰可能不如以前認為的那么穩定。哥倫比亞大學拉蒙—多哈提地球觀測站古生物學家約爾格·舍費爾牽頭的這項最新研究,增加了人們對格陵蘭冰在數百萬年時間內變化情況的了解。

舍費爾團隊分析了從格陵蘭中部鉆孔底部獲取的GISP2(格陵蘭冰層項目II)冰芯,對最頂層巖石中的鈹和鋁放射性核素進行計算,估計出其表面暴露于宇宙射線的時間,由此推算此地未受厚冰屏蔽的時間。

俄勒岡州立大學古生物學家安德斯·卡爾森主要研究格陵蘭南部冰原歷史。他說,解釋放射性核素歷史的方式有很多種,“如果能夠推出無冰時長,將是非??岬难芯拷Y論。”舍費爾團隊的結論是,格陵蘭無冰歷史從110萬年前開始,至少持續了28萬年。

與此同時,另一項由博靈頓佛蒙特大學地貌學家保羅·畢爾曼領導的小組發現,過去750萬年里,格陵蘭東部覆蓋著厚厚的冰蓋。雖然他們也使用了放射性核素的方法來確定暴露年齡,但研究的是格陵蘭東海岸的海洋沉積物。

兩項研究結果并不互相矛盾,模型顯示,如果格陵蘭冰蓋收縮到當前程度的5%—10%,GISP2所在位置將裸露出來,但同時東格陵蘭部分仍然被冰層覆蓋。

畢爾曼說:“兩項研究如同盲人摸象,雖然結論有別,但只是從不同角度理解格陵蘭冰蓋而已”。重要的是,大家如此關注格陵蘭冰的變化,是因為如果它真的全部融化,海平面將提高7米。(記者 房琳琳)

兩千五百年后,格陵蘭或再成無冰之地

圖文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