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上海市科委、嘉定區政府和上海微技術工業研究院(簡稱“工研院”)簽署合作協議,將對工研院的前期研發提供穩定的經費支持。這意味著工研院成為上海首個將事前報批制改為事后考核制的單位——在前期研發階段,政府給予穩定支持,并每年進行考核。政府部門希望用這樣的方式,加快科技成果向市場的轉化。
一家以“超越摩爾”為目標的工研院
去年5月,上海市政府發布《關于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意見》,其中提到對前沿和共性技術類科研院所,建立政府穩定資助、競爭性項目經費、對外技術服務收益等多元投入發展模式。工研院正是因此獲得幫助的單位之一,“超越摩爾”產業是其發展的核心。
“超越摩爾”是指,不再只遵循摩爾定律,在半導體工藝尺寸上越做越小,而是在成熟的工藝生產線上,研發非數字、多元化半導體技術與產品;不再跟在少數企業后面“較勁”,而在傳感器等其他新興技術領域實現“彎道超車”。
工研院對標的,是歐洲最大的獨立微電子研究中心——比利時的IMEC,一家專注于研發未來十年領先半導體器件的機構。在性質上,工研院是企業,在人財管理上,上海市科委創造性地采取了先“給錢”后“考核”的評價體系。市科委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在具體的經費使用上,工研院擁有自主權;而在財政經費總量上,采用政府投入與單位績效掛鉤制度:公司運營收入高,政府投入也高,反之政府投入就少。這也是上海首家采用該評價機制的企業。
為何給予這樣大的自由度?工研院總裁楊瀟表示,這是尊重科研成果轉化規律的結果,“一個傳感器10多個月就更新一輪,如果項目經費要等好幾個月,購買一臺設備要等審批,超越無從談起。”
在孵企業引來大量資本
當天同時簽約的,還有另兩個協議——高效率晶體硅異質太陽能電池產業化合作框架協議和汽車雷達芯片產業化投資合作框架協議,這兩份協議都是前期由政府研發經費支持,后期由外部基金認可后出資,扶持高科技項目,加速科技成果轉化。
“沒想到這么快就走到了這一步。”國家“千人計劃(青年)”專家、汽車雷達芯片項目負責人盧煜旻說。2013年底,在美國工作10年后,盧煜旻選擇回到國內加入工研院工作,并迅速帶領團隊研發出手機射頻芯片和毫米波雷達芯片。
盧煜旻說,工研院作為一個平臺,為像他這樣帶著經驗和技術回國創業的人提供了很好的舞臺。作為天生的功能性平臺,它擁有從設計到檢測完整的能力,成立3年的工研院至今已孵化出8家創新型企業,數款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傳感器進入了市場。等明年國內唯一一條8英寸MEMS研發中試線運行以后,“超越摩爾”產品產業化的路都被打通了,能更高效地實現產業化。
“最后一公里”不能缺少產業工人
建立平臺,聚集國際頂尖人才——對于出科研成果,這點條件已經很夠了,但要做成果轉化,還缺少關鍵一步:產業工人?!叭绻麤]有一批有經驗的產業工人把關生產成本,中國的集成電路還是沒有競爭力的?!睏顬t說。
在工研院正式運行后,除了廣泛招募像盧煜旻一樣的科研骨干力量,還需要許多產業方面的專家,比如8英寸“超越摩爾”研發中試線的負責人游家杰——他已經有20多年從業經歷,原先在蘇州一家6英寸的芯片研發線上擔任重要工作。
到了工研院后,游家杰每天都要開車往返上海蘇州兩地,但他“看準了這個方向”。他告訴記者,當前95%以上傳感器都是靠進口,缺口很大,而更多人還是專注于芯片領域,因此這塊發展潛力很大。根據估算,摩爾定律技術路線的投資量級是10億美元,產品有計算和存儲芯片;而超越摩爾技術路線的投資量級僅為百萬美元,且產品種類非常豐富,其主要產品——傳感器的品種多達上千,而且與高端裝備制造、生物、新能源汽車、節能環保、新能源等息息相關。
與游家杰一樣,現在每天需要花2個小時搭地鐵上下班的工人還有20多位,據游家杰透露,他也在為工人爭取更好的工作條件,因為轉化“最后一公里”不能缺少產業工人。(記者 沈湫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