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體平臺像一張張柔韌又嚴密的網,把現代人緊緊“套牢”。我們抱怨它們讓人難以釋手,浪費了我們太多時間,同時又情不自禁地在一個又一個社交平臺之間輾轉流連,醉心于各種帖子、點贊與評論之中。這對我們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

美國一項最新研究顯示,相比使用較少社交媒體平臺的人,使用多個社交平臺的年輕人出現抑郁或焦慮傾向的幾率更大,但目前科學家尚未對二者之間的導向關系得出定論。

從2014年起,美國匹茲堡大學醫學院對1787名19歲到32歲的美國人進行了問卷調查,研究他們對包括臉書、推特和優兔等時下最受歡迎的11家社交媒體的使用習慣以及對他們產生的影響。

結果顯示,在平衡了諸如種族、性別、婚戀狀況和收入等影響因素后,受訪者中使用7到11個社交媒體平臺的人,出現抑郁癥狀的幾率是僅用兩個以下平臺人的3.1倍。這一研究成果將正式發表在2017年4月號的《計算機與人類行為》期刊上。

主持這項研究的匹茲堡大學醫學院媒體、科技和衛生研究中心主任布萊恩·普里馬克稱,這項研究確認了使用多個社交平臺和抑郁傾向之間的關聯,可為心理醫生在會診時提供參考。

研究人員分析,導致這種現象可能有三種原因:一是在多個社交媒體平臺間轉換這種多任務動作本身就與認知困難和隨之而來的精神健康問題相關;二是各個平臺之間的潛在規則、文化認同和架設體系不同,因此在多個平臺之間轉換的過程會帶來負面情緒和情感;三是在越多平臺展現自己,造成社交失禮和尷尬的場合和概率越高。

普里馬克同時表示,雖然使用多個社交平臺與抑郁之間已被證明有關聯性,但二者之間誰導向誰還無法定論。

普里馬克說:“當然目前還不能得出結論,究竟是具有抑郁或焦慮癥狀的人更傾向于使用多個社交媒體平臺舒緩情緒,還是這種在多個平臺尋求展示的努力本身會引發抑郁或焦慮,但無論是哪種情況,目前的研究都是很有價值的。”

該研究團隊的另一位成員、精神病學家塞薩爾·埃斯科瓦爾-比埃拉表示,了解人們應用多個社交媒體的方式和體驗,以及可能出現的抑郁和焦慮類型是他們下一步的研究方向。他們希望這一研究最終能有助于設計出有針對性的干預辦法,為提升大眾心理衛生健康提供幫助。

這樣的研究結果,是否讓你突然意識到什么?社交平臺本就是一種工具,我們使用它們的初衷是與親朋好友保持聯系,與世界保持對話,而使自己不至于孤立隔絕。但有時社交平臺卻反過來成了我們的主人,它們奴役著我們去發帖、去點贊、去評論,以讓它們保持生命,生生不息地滾動下去,并將越來越多的個體卷入其中,再難逃脫。更可怕的是,很多人同時被很多社交平臺所奴役。最后的結果很有可能是,我們不但沒有感到自己與世界之間的關系更融洽,反而常常覺得自己手足無措,不知該如何與世界相處。

說到此不禁想到,如果未來有一種發明,可以幫助人們適度使用社交媒體平臺,避免沉溺其中,倒不失為一種拯救眾生的發明。只是在這種發明出現之前,我們只能“好自為之”了。(據新華社)

什么?使用多個社交平臺與抑郁扯上關系

圖文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