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電 月球起源的假說有多種,其中一個主流觀點認為,它形成于一次地球與一個火星般大小的天體撞擊所產生的碎片。

但以色列研究人員在新一期英國《自然·地球科學》發表報告說,月球可能是由一系列撞擊形成的,而非一次巨大的碰撞。這解釋了月球為什么看起來主要由類似地球的物質組成,而不是地球和其他行星物質的混合體。

由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學者領銜的團隊,利用數據模型模擬了眾多體積并不屬于巨型級別的較大行星撞擊原始地球的狀況。這一模擬過程中,撞擊產生了碎屑盤,其中許多都主要由地球物質而非撞擊天體物質組成。每次撞擊后,碎屑盤會吸積成一顆小衛星。

研究人員認為,地球可能曾經有許多衛星,地球受撞擊形成一個衛星時,可能另一個衛星已經存在。地球的潮汐力會將衛星“向外推”,不同衛星之間的引力作用又讓它們改變軌道、撞擊甚至聚合。

大約要20次能形成衛星的撞擊,才會最終“組裝”成一個月球。月球的成長可能耗時數百萬年,而非地質學意義上的一瞬間。

月球起源新說法:或由多次撞擊形成

圖文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