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獵鷹9”號火箭爆炸事故僅四個多月后恢復發射并完成海上回收的同一天,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發射了一個全球最小火箭,電線桿大小,20秒后失聯。于是停止第二段點火,宣告失敗。
嗯?雖說航天發射不如意之事常有,但“高科技”國家當了這么久,航天材料研發世界頂尖的日本,何至于被對比得如此慘淡?
航天技術為的是全人類,單從這個角度看,誰家的東西發射失敗我們皆應覺得惋惜——不過,一般人都沒這么心寬。因為按坊間說法,日本可是一直在利用火箭助推器在研究彈道導彈,何況這次還是一個跟導彈所差無幾的微型火箭。
但揣測完動機之余,我想說說日本軍工與其民用工業的差距。因為火箭也好,導彈也罷,反映出的問題是互通的。
科技的最新進展,或者說最先進的技術,一直都被優先應用于軍事。任何一個國家的尖端核心技術,也都是優先用于軍事目的(日本不顯露只是由于國際法),先進技術也大量誕生于此,并且許多技術最終逐漸轉為民用,惠及國民經濟。
可以說,軍工是一國工業和科技水平的最高地,其水平高低,不僅是一國是否真正具備大國地位的標準,也決定著該國民用品行業的上限天花板。二戰前的日本,毫無疑問是軍民技術皆先進的世界強國。戰敗后,美國發起的朝鮮、越南兩次戰爭給日本帶來的訂單,以及限制蘇聯與中國的戰略需要,日本得到了美國的大力幫扶,產業體系被納入美國為首的西方經濟全球產業鏈,創造了經濟發展的“奇跡”。
但美國不可能真心培養一個有可能挑戰自身地位的對手,因而日本、韓國都只被允許發展民用工業,嚴格限制其軍事工業發展。日本借著為美國代工的機會,從美國搞來些先進航天發動機制作經驗。武器則花重金采購或名義上的聯合研制,安全必須交由駐扎的美軍保證。如此“偏科”的結果,就是日本索尼、韓國三星的輝煌之下,軍工始終“半吊子”,航天繼續“紙面最強”。
這并不是說日本無法獨立造出先進武器,但在運載火箭及彈道導彈,甚至更為不容有失的領域,日本缺乏獨立、完整研制自由和經驗積累的弊端,必暴露無遺。
舉個例子。大家可能聽說過“日本三天能造出原子彈”的技術傳說,當然首先要問問美國人讓不讓造;其次,如果第一次造出來的核彈,就用于“打不到敵人,自己必死”的核戰,他們還真不敢。
話說回來,聊了這么久日本,難道是為了暗搓搓圍觀偷笑嗎?個中道理其實擺在眼前:在面對西方國家于技術領域花樣繁復的“圍追堵截”,在別無選擇的境況之下,國家崛起方向在哪?不過走上自主創新這一條路罷了。大國之間,惟有實力。(張夢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