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海洋六號”1月19日電 中國科考船“海洋六號”日前在南極半島海域首次進行箱式取樣,從水深400多米的海底獲取71千克的沉積物樣品,并在沉積物樣品表面發現豐富的底棲生物。

箱式取樣器就是采樣器呈箱形的沉積物采集裝置。當取樣器到達海底時,重錘的重力讓采樣器插入海底沉積物中,取樣器的閉合鏟轉動切取海底沉積物到采樣器內;由于采樣器較大,采樣時沉積物擾動較小或基本不擾動,適合采取原狀樣品。

“海洋六號”從2016年12月下旬開始執行中國第33次南極科考任務,海底淺表層沉積物取樣是其中一項工作。記者在現場看到,所取沉積物樣品呈灰色,其中分布有一些大小不一的礫石,表層則存在多種生物。據“海洋六號”生物取樣負責人、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工程師吳聰介紹,沉積物中主要發現了珊瑚、沙蟲、海星、海綿、海蝦等生物,肉眼所見的可達數十個;在發現的海星中,除了多只常見的五角海星,還發現了一只長了六個觸角的海星。

記者現場觀察到,采獲的南極珊瑚一般為3至4厘米,也有個別達到5厘米,一般呈乳白色和淡黃色,也有個別珊瑚呈現淡紅色。部分海蝦、沙蟲在送到實驗室后依然存活、蠕動,表現出較強的生命力。對沉積物進行的相關測量顯示,其溫度為

攝氏2度。科考人員表示,這些海底生物在如此低的水溫下生活,生長速度緩慢,比較細小,也顯示出極地區域生態環境極為脆弱。

南極海底地質情況復雜,冰磧物密布,海底沉積物致密、堅硬。連日來,科考隊員們采用多種取樣手段反復嘗試,才獲取到海底珍貴的沉積物樣品。(記者 王攀)

“海洋六號”首次采獲南極海底生物樣品

圖文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