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學醫學院沈華浩、應頌敏等科學家最新研究發現:一種小分子(Bcl-2的抑制劑)對重癥哮喘有良好的控制作用。這一發現將為研發新型的、特異的潛在哮喘靶向藥物帶來希望。相關論文近日在《變態反應與臨床免疫學雜志》發表。
為什么哮喘發作時喘得厲害?哮喘是一種慢性氣道炎癥,這種炎癥發生時會引起氣道平滑肌的痙攣,氣道內氣流不通暢,導致喘息、氣促、胸悶和(或)咳嗽等癥狀。哮喘發病時氣道周圍聚集了很多炎癥細胞,它們參與了炎癥的發生。治療哮喘就是要把這類炎癥細胞的數量降下來。
低劑量、有規律地吸入激素,是目前對付哮喘的首選藥方。但是,對于10%左右的重癥哮喘患者來說,激素不靈。課題組通過研究發現,重癥哮喘與普通哮喘患者的體內,參與炎癥的細胞是不同的。普通哮喘患者通常表現為氣道周圍嗜酸性粒細胞增多,而重癥哮喘患者的道內嗜酸性粒細胞較少,通常表現為中性粒細胞數量增高,而中性粒細胞型氣道炎癥對激素治療效果不理想。
在哮喘動物模型中,研究人員用激素治療中性粒細胞型氣道炎癥的小鼠,氣道周圍的炎癥細胞并沒有減少。而當使用Bcl-2的抑制劑ABT-737或ABT-199治療這些小鼠時,不僅能夠誘導炎癥細胞凋亡,氣道周圍的中性粒細胞明顯變少了。沈華浩說,雖然目前離臨床應用還很遠,但通過進一步臨床試驗,這一小分子將來有望成為治療人類重癥哮喘的一種靶向新藥。(記者宦建新 通訊員周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