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東京1月23日電 癌變發生初期,正常細胞會對附近的癌細胞“群起而攻之”。日本一項新研究通過動物實驗探明了這種現象背后的機制,相關研究結果可能有助于開發癌癥早期治療的新方法。

癌癥源于正常細胞慢慢出現的變異,因此癌細胞一開始是被正常細胞所包圍的。此前研究發現,在癌細胞形成的早期階段,周圍的正常細胞會主動攻擊并試圖消滅這些“壞細胞”,但其中的詳細機制并不清楚。

日本京都大學一個研究團隊近日在英國《自然》雜志上報告說,他們利用技術手段,人為誘導一種果蠅眼中的細胞發生癌變,然后觀察周圍的細胞活動。結果發現,正常細胞表面一種名為Sas的蛋白質,會與早期癌細胞表面的蛋白質PTP10D相結合,抑制那些癌變細胞的增殖,使它們更容易死亡。

研究人員說,人體內也存在類似的蛋白質,因此可能存在類似的正常細胞攻擊早期癌細胞的機制,他們未來計劃利用哺乳動物開展進一步實驗,希望最終能在此基礎上開發出治療癌癥的新方法。(記者 華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