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們印象里,雞是笨或蠢的代名詞。然而事實并非如此,雞有獨特的個性,會運用策略智取對手。它們懂得自己在啄食順序中的地位,還能進行演繹推理——請注意,這可是人類到7歲才逐漸形成的能力哦。因此,雞的智力水平被無端低估,并被其他禽鳥種類遮掩了。

最近,出版機構施普林格(Springer)旗下期刊《動物認知》(Animal Cognition)發表的一篇綜述文章列舉了上述事實。該文作者洛麗·馬里諾(Lori Marino)綜述了這種世界上數量最多的家養動物的最新研究成果,主要涉及家雞的心理、行為和情緒活動等。

“人們覺得雞身上缺乏其他聰明動物所具備的多數心理特點,并往往認為其智力水平比其他動物低,但研究表明,雞對于數字有一定的認知。”馬里諾表示。

以下科學研究就是很好的證明:

拿剛孵出的雛雞進行實驗,結果發現它們能夠區分數量并有數量排序的概念。人們在剛出生五天的家雞面前放置兩組不同數量的物品,在用兩塊隔板阻擋之后,它們還能成功找出哪塊隔板后面的物品更多,似乎進行了加減形式的簡單算數。

如果雞看到一個移動的小球,在小球消失后,它還能記住其移動軌跡,記憶能維持180秒;如果將小球的位移遮擋住,它依然能記住其移動軌跡,時長為1分鐘。類似條件下,這一能力表現與大多數靈長類動物不相上下。

雞在爭取更好的食物獎賞時,會保持自制力,而且還能自我評估在啄食順序中的地位。這兩個特點是自我意識的體現。

雞的溝通方式也相當復雜,包括了一系列不同的視覺展示和至少24種不同的鳴叫。家雞擁有復雜的指示溝通能力,涉及呼喚、展示和啼叫等傳遞信息的信號。當有危險時,它們發出警報,這需要某種程度的自我意識以及領悟其他動物意圖的能力,這也是包括靈長類動物在內的高智商、群居動物所具備的能力。

雞還能感知時間間隔并預見未來發生的事情。和其他許多動物一樣,當所處群體環境需要其解決問題時,它們能展現出自己的認知復雜性。

雞能經歷一系列復雜的消極、積極的情緒,包括恐懼、期待和焦慮。它們能根據情況作出最有利于自己的決定。它們還擁有一種簡單形式的移情能力,被稱為情緒傳染。不僅單個小雞有鮮明的個性,母雞們也會表現出一系列單獨的母性特質,并會影響到小雞的行為。家雞們會互相欺騙,并互相觀察、學習。

通過以上發現,馬里諾認為,盡管家雞心理學這個概念對多數人還很陌生,但“如何就家雞的心理和行為提出問題,無疑會帶來更準確、豐富的數據,并讓我們更加真實地了解家雞究竟是怎樣一種動物”。 (記者 張蕾)

雞究竟是怎樣一種動物?聽聽科學家怎么說

圖文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