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8日,中國社科文獻出版社發布《媒體融合藍皮書:中國媒體融合發展報告(2016)》。其中的國外融媒體發展部分指出,2015年—2016年,全球媒體融合的焦點集中在移動端和數字化,智能手機已深入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報告說,以美國為例,截至2015年底,互聯網用戶占總人口比例達到87%,手機用戶達到92%,智能手機用戶達到68%。以手機為載體,社交網絡讓一切發生連接,并構建了一個新的網絡生態,以此為契機,美國媒體融合發展正走向全新的“浸媒體”時代。

數字媒體成當前最重要形式

美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媒體研究報告顯示,數字媒體已成為當前媒體市場的最重要形式。在數字媒體的沖擊下,新聞的形態更加具有流動性,網絡與現實的邊界逐漸模糊,人工智能帶動傳媒業邁入智能化媒介階段。技術的變革顛覆了新聞固有的形態,深刻地影響到信息的生產與傳播。

數字媒體是2015年—2016年度媒體融合進程中最亮眼的表現之一,2015年12月統計數據顯示,美國數字媒體的使用時間增加了兩倍,其中尤為引人注目的是數字新聞消費的增長。這一趨勢重塑著人們的新聞消費習慣,也引導大量廣告投入數字新聞領域。

網絡成第二大新聞消費平臺

就目前情況而言,電視仍然是美國人獲取新聞最主要的渠道,占57%的市場份額,網絡新聞用戶達38%,而紙質新聞的用戶只有20%。調查顯示,美國年輕人在獲取新聞時傾向于訪問網站,而年長用戶則高度依賴電視。2015年數字媒體的使用時間中,PC端比2013年下降1%,平板電腦增長30%,智能手機則增長了78%,增速驚人。

美國年輕消費者表示,由于手機的普及,他們更傾向于通過手機而不是報紙來獲取新聞。2/3的美國人同時使用PC端與手機端獲取新聞,但超過半數的人更喜歡通過手機看新聞。62%的美國成年人通過社交平臺獲取新聞,18%的用戶屬于社交新聞深度依賴型。

手機的使用與社交平臺的新聞獲取習慣,都推動著數字媒體的發展。這一偏好不僅影響了新聞的信息來源,也影響了整個新聞生產與傳播過程。盡管人們普遍認為社交平臺的新聞信息可信度低,卻絲毫不影響他們將這一端口作為主要的新聞渠道。吸引了全球目光的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將這一趨勢展現得淋漓盡致。大選中有37%的18歲—29歲的美國人關注了候選人的社交媒體賬號,這一比例超過了候選人的官方網站與郵件,成為美國人關注大選進程的主要平臺。

數字化引領融媒體行業發展

資源向數字化富集的趨勢直接影響了近兩年美國媒體行業所有的融合與變遷決策。報紙行業由于被互聯網科技擠占了空間而生存艱難,廣播電視在這一趨勢下積極轉型,從而獲得新生,數字化更是帶來了巨型互聯網企業,改變了新聞行業機制固有的權力關系。

2015年—2016年的美國媒體融合實踐證明,伴隨著數字媒體的崛起,數字化廣告收益大增,媒體融合對科技的依賴程度日益加深。

報業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通過“分享經濟”的形式重構了“媒體融合”的新思路。廣播電視領域在跨界嘗試中走出了一條新路,充分利用科技增強傳受互動。受眾向移動端與社交平臺的遷移,給互聯網企業帶來更多機遇,谷歌、臉書等五大互聯網企業則借勢瓜分新聞市場,搶走了超過65%的數字媒體廣告分成。

“浸媒體”時代正在到來

美國作為世界頭號強國,其傳媒業的轉型、融合與發展值得世人關注,而數字化技術帶來的全球媒體生態大調整的序幕才剛剛開啟,科技的介入越來越成為“媒體融合”中不可或缺的環節,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必將引領著傳媒業走入全新的“浸媒體”時代。

傳統媒體借用虛擬現實技術為內容增色,互聯網企業與社交媒體集團合作,進一步提升數字化新聞信息的接收體驗,如《紐約時報》已經嘗試通過虛擬現實讓讀者去“體驗”新聞,即所謂的“沉浸式”新聞體驗。但最前沿的科技依舊掌握在互聯網企業中,新聞行業對互聯網企業依賴不斷加深,虛擬現實技術改變未來傳播格局、重塑媒體生態的可能不斷提升。

雖然虛擬現實技術的發展為“媒介是人體的延伸”提供了新的注腳,不過,各種虛擬現實設備看似離消費者很近,價格卻依舊是很高的門檻。只有當虛擬現實能夠“仿真”時,全新的媒介網絡生態恐怕才會真正到來。(記者李釗)

美國媒體融合發展正走向全新的“浸媒體”時代

圖文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