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陵墓祭室里的一幅藝術作品似乎展示了出生儀式中的表演舞蹈
被葬于陶制的罐子或甕中的古埃及人遺骸
近日,考古學家在埃及境內發現了數百處古代“甕葬”遺址,包括嬰兒、兒童甚至成年人的遺骸都被葬于陶制的罐子或甕中。近期的一項研究指出,這些甕葬可能具有象征意義,能幫助死者加快進入來世的重生過程。
研究者指出,古埃及并非唯一存在甕葬行為的文明;古埃及人的這種行為出現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已經“相對較晚”了。盛行于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的甕葬習俗,其歷史便可上溯至約7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當時的甕棺絕大多數是夭折兒童的葬具,而成年和少年死者則被直接埋入土坑墓壙。此外,用于兒童葬具的甕、缽等陶器,其底部或用作棺蓋的盆上,大多有一個小孔,有的鉆成很規則的圓形,有的則是敲擊成不規則的形狀,小孔上往往還加蓋一塊小陶片,其內表面還涂有紅色顏料。
對此,一種意見是,夭折兒童被裝入甕棺而不是直接埋入黃土中,是希望給其一定的空間,甕棺蓋或底部上的小孔則是希望他(她)能恢復呼吸,得以復生。另一種意見是,這與當時人們對靈魂的信仰有關,盆、缽底部的小孔是供靈魂出入的通道。還有一種意見是,支配兒童甕棺葬儀的是遠古人類的生殖崇拜觀念,在這種葬法中,甕棺象征女性的子宮,覆蓋棺孔的陶片涂紅是象征經血,甕棺內小兒尸體的下肢或作蜷曲狀,則是恢復人居母胎時的狀態。故以甕棺葬小兒的目的,其實是祈望他(她)的復生和再生。
這與此次埃及發現的許多甕葬中甕口存在故意損壞的痕跡或者底部穿孔類似,研究者認為這支持了象征重生的觀點。
此前發現的古埃及甕葬大多數為兒童、嬰兒和胎兒的遺骸,但在這項研究中考古學家不僅發現了成年人的遺骸,而且在高等級的陵墓中也發現了甕葬遺址。
長期以來,甕葬一直被認為是貧窮家庭的行為。這些家庭無法承擔一副“體面”的棺材,而只能用在家庭內部循環使用的糧食容器來保存死者。然而,根據新的研究結果,實際情況可能并非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