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外媒體報道,第一個私人委托的3D打印物體進入了地球軌道,代表了空間探索邁出了重要一步。將來有一天能夠到達一個外星世界,并從周圍環境取材制造所需要的一切,這個想法可能看起來并不“科幻”。

這個3D打印物體是一種重力計,用于宇航員離開重力環境時為宇航員提供視覺提示,以現代六分儀的風格設計,象征著人類的未來。3D打印物體由一種稱為AB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的材料制成,這種材料被用于制造樂高玩具。

據制造商聯合創始人兼首席技術官詹森·鄧恩介紹,國際空間站上的3D打印機AMF在2016年安裝到位。AMF通過使用擠出機將聚合物長絲加熱,并使其延展,這個過程一直重復,直到3D對象完全制造出來。當然,整個過程更是對微重力環境的挑戰。“最大的挑戰是將地面制造搬到空間環境中,我們已經相當擅長這個技術,但還面對其他挑戰,比如在軌道上遠程操作。”

雖然這個3D打印物體是象征性的,但表明空間探索從政府轉向個人和私人組織。前NASA宇航員邁克爾認為,整個國際空間站合作伙伴關系已經向商業化方向發展,微重力中的制造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第一個私人3D打印物體進入地球軌道

圖文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