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的海冰真的在消融!記者昨天從中國第七次北極科學考察隊的媒體見面會上獲悉,綜合考慮海冰覆蓋范圍、密度和厚度等因素,今年夏季的北極海冰面積,與有記錄以來最少的2012年夏天相當接近。根據科考作業需要,此次雪龍船最北航行至北緯82°52′59" ,“但其實,從海冰情況來看,要繼續北上到北緯87~88°也沒有問題”??疾礻犑紫茖W家助理雷瑞波告訴記者,北極海冰消融最可預測的應用價值便是北極航道的商業開發,從2012年中國第五次北極科學考察首航北極航道以來,我國中遠等企業的多艘商船已開始使用直接連通東北亞和西北歐的北極東北航道 ,比此前繞道馬六甲海峽和蘇伊士運河的傳統航線縮短1/3航程。

今年是自1979年有衛星遙感記錄以來北極海冰覆蓋范圍第二少的年份,衛星遙感數據為430萬平方公里,最少出現在2012年,為370萬平方公里?!暗珜嶋H海冰面積可能更少!”已是第五次參加北極科考的雷瑞波對此印象深刻,“我們在北極實地看到了不少無冰區和很多只有六成冰的冰區,少有重冰。海冰的密度和厚度都在減少,出現了不少融池。所以實際覆蓋面積與總體強度,估計與2012年的紀錄相差不多。和我國首次北極考察時的舉步維艱相比,最近幾次北極考察時雪龍船在冰區航行已是‘心中有數’。”

也正是在2012年,中國第五次北極考察隊完成了在北極東北航道和高緯度航道的“雙料首航”,獲得了北極航道航海和海洋環境的第一手資料,也為商船等其他船舶提供了北極航道的航海范例。如今,這些科考成果如今已成功轉化為商業應用。記者從中國水運網獲悉,今年中遠航運已有4艘船舶順利穿越北極東北航道。剛剛凱旋的我國第七次北極考察隊又在東北航道和西北航道的起點處成功投放了一套用于長期觀測的錨錠潛浮標,可探索更多關于北極航道的海洋、氣象等資料。

各種氣候預測模型都在調整對北冰洋夏季無海冰時間的預測,以前普遍認為是本世紀末,現在主流觀點是2030年左右。隨著海冰的減少,北極航道不僅通航時間在變長,而且航道寬度也在不斷向高緯度地區拓寬。照此預測,不久以后北極航道就將分擔亞歐航線的很大一部分航運任務。

不過,對科學考察而言,北極海冰的消融有利有弊。雖然對船舶航行有利,但是對開展冰上考察作業和布放長期觀測浮標(保證能有一年的觀測數據衛星傳輸)的冰站而言,選址的難度就更大了。

對原住民和地球生態來說,北極海冰的減少更不是一件好事,沿岸建筑和當地生態系統都會受到破壞。日前發表于學術期刊《生物學快報》的一項研究顯示,海冰覆蓋的持續損失正在破壞北極的生態系統,并且可能意味著比此前認為的更多的物種將因此滅絕:象牙鷗等直接依賴于海冰的物種將陷入困境;糟糕的是,不僅僅是海洋生物遇險,“對于北極動物來說,海冰的消失代表著一種新的嚴重障礙,尤其是它們在島嶼之間的移動將受到阻礙”。比如,正是海冰,使不同馴鹿種群的基因交換成為可能,海冰的消失則會影響它們的繁育能力和多樣性。(記者 董純蕾)

中國第七次北極科考親歷:北極海冰變少變薄

圖文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