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斯德哥爾摩當地時間3日中午11時30分,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日本科學家大隅良典,以表彰他發現了細胞自噬機制。大隅良典1945年出生于日本的福岡縣。1974年,他在東京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后,前往全球知名的生物醫學研究教育中心——美國紐約的洛克菲勒大學學習三年。在這之后,他回到東京大學并于1988年建立了研究團隊。2009年起,大隅良典即成為了東京工業大學(Toky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教授。“自噬”一詞起源于希臘語,其意思翻譯過來就是“自食”。這一概念首先出現在上世紀60年代,研究人員發現,細胞可以將自己包裹進一個膜結構,然后把這個小型囊體運輸到被稱作“溶酶體”的回收機構分解,從而消滅自身內部的物質。但是由于這一研究過程非常困難,自自噬細胞發現后30年均未有任何實質性成果。大隅良典在上世紀90年代通過面包酵母發現了自噬作用的關鍵機制,同時也發現了自噬機制同樣存在于人類的細胞內。這一發現突破了人們對細胞物質循環的傳統觀念,也揭開了自噬機制在一系列生理過程中發揮的關鍵性作用,比如生物體對于饑餓的適應、機體對于感染的反映。不僅如此,自噬作用的發現還能讓人們進一步了解癌癥和神經疾病病癥的發生原因。得益于大隅良典及后來者的貢獻,我們現在知道,自噬控制著重要的生理功能。自噬能快速地為體內能量提供燃料,因此對“細胞對饑餓的響應”、及其他類型的壓力至關重要。被感染之后,自噬能消滅掉入侵的細胞菌和病毒。自噬還影響著胚胎的發展和細胞變異。此外,細胞還利用自噬來消除受損的蛋白質和細胞器。這是一種高質量的控制機制,對抵抗年老所所導致的不良影響至關重要。除此之外,被破壞的自噬還與帕金森、II型糖尿病和其他一些老年疾病有關。自噬基因突變也有可能導致遺傳疾病,而自噬機制被干擾后還有可能導致癌癥。目前,研究人員正在依據這些研究成果研究各種藥物。自噬被人類發現已經超過50年,然而,直到大隅良典于上世紀90年代公布其研究成果之后,人們下才真正認識到其在生理學和醫學領域的重要性。1895年11月27日,瑞典著名的化學家、硝化甘油炸藥的發明人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簽署了他的遺囑,用他遺產中的一部分作為基金設立了諾貝爾獎。正如他的遺囑所述,其中一部分獎金用于獎勵那些“在生理學或醫學領域內獲得最重要的發現的人”,也就是所謂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該獎獎章圖案是拿著一本打開書的醫學之神,正在從巖石中收集泉水,為生病的少女解渴。獎章上刻有一句拉丁文,意為“新的發現使生命更美好”。該獎項于1901年首次頒發,由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的醫科大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負責評選,頒獎儀式于每年12月10日(諾貝爾逝世的周年紀念日)舉行。自從1901年該獎項開始頒發以來,已經經歷了115年的歷史,這其中都有哪些故事呢?讓我們通過一組數據來一探究竟。9個獎項從缺的年度1901年以來,諾貝爾獎委員會共頒發106個生理醫學獎,其中有9年未能頒獎,它們分別是:1915年,1916年,1917年,1918年,1921年,1925年,1940年,1941年和942年。根據《頒發諾貝爾獎金章程》,如果評獎當年未能評選出獲獎作品,則獎金將保留至下一年頒發,而若第二年仍未評選出獲獎作品,獎金則將被收回基金會。210個獲獎人1901年以來,一共有210個個人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不過在這些獲獎人中,有些是獨享大獎,有些則是分享榮譽:生理醫學獎中38個得主為一人,32個是由兩位獲獎者分享,36個則是由三名獲獎者共享。《頒發諾貝爾獎金章程》中規定,如果獲獎作品由兩到三人共同發現,則獎金應同時授予所有發現者,但獲獎人最多不得超過三人。最年輕的和最年長的獲獎者根據統計,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獲獎者的平均年齡是58歲。1923年,時年32歲的加拿大科學家弗雷德里克·班廷因發現胰島素而獲得該獎。而最年長的獲獎者則是美國生物學家裴頓·勞斯,他因發現了腫瘤誘導病毒于1966年獲獎。女性獲獎者在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獲獎者的名單中,曾有12位女性獲此殊榮。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10月,中國女科學家屠呦呦憑借“中藥和中西藥結合研究提出了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的療法”獲得該獎。屠呦呦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華人科學家,是中國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獎項,也是中醫藥成果獲得的最高獎項。六年來獲得該獎項的科學家名單2015年,中國科學家屠呦呦憑借“中藥和中西藥結合研究提出了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的療法”獲得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同時,愛爾蘭科學家威廉坎貝爾和日本科學家大村智因“發現對一種由蛔蟲寄生病引發的感染采取了新的療法”同獲該獎。2014年,英國科學家約翰·奧基夫和挪威兩位科學家愛德華·莫索爾和梅布萊特·莫索爾因發現“構成大腦定位系統的細胞”獲得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2013年,美國科學家詹姆斯·E·羅斯曼和蘭迪-W·謝克曼,以及德國科學家托馬斯-C·蘇德霍夫因發現了“細胞囊泡交通的運行與調節機制”獲得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2012年,英國科學家約翰·格登和日本科學家山中伸彌因“發現成熟細胞可被重寫成多功能細胞,細胞核重編程技術”獲得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2011年,美國科學家布魯斯·巴特勒和法國科學家朱爾斯·霍爾曼因他們對于“先天免疫機制激活的發現獲得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美國科學家拉爾夫·斯坦曼也因“發現樹突細胞和其在獲得性免疫中的作用”共同獲得該獎。2010年,英國科學家羅伯特·杰弗里·愛德華茲因為“在試管嬰兒方面的研究獲得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資料來源:《知識就是力量》雜志)轉載請注明來自“科普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