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下午,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閉幕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會議的一個重要環節是為“全國杰出科技人才”獎獲獎者頒獎。在10位獲得該獎的科學家中,年齡最大的是位花甲老人,他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何滿潮。
從河南山村走向科學之路的院士何院士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提到,他是農民的后代,科學之路起始于豫西山村。發奮讀書的最初目的,是讓父母有朝一日過上好日子。工作后更加努力,為的是盡最大努力減少礦難,為國家安全開采、能源安全保駕護航。國家的能源安全、礦工的生命安全是他源源不斷的科研動力。這讓人很容易聯想到這樣一句話:當你在嘗試用各種方式解釋世界的時候,我只想用實際行動讓她變得更加美好。在1000米深礦井下工作的院士煤炭一直是我國的主要能源,在能源結構中占據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但煤礦開采是一項高危工作,每年都有上千人的傷亡。何院士在50歲之前,每年的大半時間都在全國各地的礦山,經常要下到1000米深的井下,進行現場科研與實驗。長期堅守在一線的他,解決了巖爆、沖擊地壓、大變形等重大地下工程災害,挽救了礦工的生命。何院士說,自己身上有典型的河南農民特點:吃苦耐勞、艱苦奮斗、不畏艱難……這些特點伴隨著他爬坡過坎,激勵著他一路前行。不走尋常路大膽創新的何院士煤炭資源是不可再生資源。近年來由于長期開采,淺部資源日趨枯竭,大部分煤礦已進入深部開采狀態。隨著開采深度的不斷增加,原巖溫度不斷升高,開采與掘進工作面的高溫熱害日益嚴重。在總結分析國外五種主要的礦井冷卻方式以及其技術缺點以后,何院士結合我國煤礦礦井排水特點,提出以礦井涌水作為主體冷源的溫控模式。利用礦井各水平現有涌水,通過能量提取系統從中提取冷量,然后運用提取出的冷量與工作面高溫空氣進行換熱作用,降低工作面的環境溫度及濕度,并且以礦井涌水為介質將工作面熱害轉為熱能輸送到井上代替燃煤鍋爐進行供熱。國外的方式要么是在地面凍好冰塊,然后拿到井下進行降溫作用,要么是把地上空調系統優化改造后搬到井下,這些方式成本高且難以實現。何院士及其科研團隊轉變思路,實現井上井下一體化大循環。這種模式既為保障井下安全生產和煤炭工人身體健康創造了良好條件,同時解決了礦工們地上的生活能源問題。從此讓礦工們成為只挖煤不燒煤的特殊群體!教書育人注重傳承的何院士何院士在中國礦業大學(北京)進行教學、科研工作。他認為:人生的價值,一定要創造剩余價值,只有創造出剩余價值,你才有價值。他用滿腔熱忱和辛勤工作,實現了自己的人生格言“憑一腔熱血,襲兩袖清風,站三尺講臺,育四方桃李,學無止盡,開拓創新,永遠保持黨員的本色,將自已的一生貢獻給黨的科學與教育事業。”記者:王瑋潞轉載請注明來自“科普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