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8月2日,香港海底隧道建成通車。
1969年,香港海底隧道工程得以破土動工。經(jīng)過多年的時間,終于建成通車。建成之后的香港海底隧道全長2500米,海底隧道南端出入口位于奇力島(又稱燈籠洲),并與香港島連接。北端出入口所在的土地位于紅磡以西,亦是填海所得來的。
除了南北兩端引路之外,隧道在海底的部分約1800米;隧道頂部距離水面12米。隧道采用沉箱的方式興建,每個沉箱由一對直徑10米的鋼管并排組成,共15個這樣的沉箱在海底接駁成兩條并列的管道。
整個隧道跨越維多利亞港,將九龍半島和香港島兩岸獨立的道路網(wǎng)絡(luò)連接起來,是一條雙管雙向四線的行車隧道。單向隧道的使用空間為寬6.7米,高4.9米,可供雙線行車和雙層巴士通過。同時,香港海底隧道還安裝了一套電腦控制系統(tǒng)和空氣調(diào)節(jié)系統(tǒng),從而使得車輛能夠在隧道快速通過,以一般行車速度,通過隧道需要用時兩分鐘。
作為世界上最繁忙的4線行車隧道之一,也是香港最繁忙、使用率最高的道路。香港海底隧道最初通車時,每天通車車輛2.4萬輛次;后發(fā)展為11.8萬輛次,已接近飽和容納量。而在行車高峰時間,每小時更是有6000輛次通過。因其舊式設(shè)計,在通車10年后行車流量已經(jīng)飽和,往港島方向幾乎每日上下午高峰時間都會出現(xiàn)擠塞情況。因此,除隧道收費外,由1984年6月1日起,決定向所有車輛征收隧道稅,以求減低流量,但效果不明顯。
后來為了緩解車輛的堵塞情況,又先后建設(shè)東區(qū)海底隧道以及西區(qū)海底隧道通車分流。但是由于這兩個隧道收費高昂,地理位置又沒有紅隧方便,因此隧道的堵塞情況并未緩解,飽和程度日益惡化。2005年,平均每日行車量已經(jīng)達(dá)到了121,700架次。
近年來,又在香港海底隧道及東區(qū)、西區(qū)兩條海底隧道安裝了行車時間監(jiān)察系統(tǒng),并在香港及九龍通往隧道的主要道路設(shè)置行車時間顯示板,顯示經(jīng)3條隧道過海的預(yù)計行車時間,以方便駕駛?cè)耸窟x擇使用最方便的海底隧道及行車路線。
1972年8月2日 香港海底隧道建成通車
圖文簡介
1972年8月2日,香港海底隧道建成通車。1969年,香港海底隧道工程得以破土動工。經(jīng)過多年的時間,終于建成通車。建成之后的香港海底隧道全長2500米,海底隧道南端出入口位于奇力島(又稱燈籠洲),并與香港島連接。
- 來源: 科普信息化建設(shè)2
- 上傳時間:2017-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