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8月3日,美國“信使號”水星探測器搭乘“德爾塔2”型火箭,在弗羅里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的肯尼迪航天中心點火升空,成功發射。
“信使”號探測器的個頭不大,主體部分高1.42米,寬1.85米,長1.27米,兩側是兩個長1.5米,寬1.65米的太陽能電池板翅膀。發射時它的重量超過了一噸,不過其中超過一半的重量是燃料,以此提供更多的能量。另外,由于水星非常接近太陽,這要求探測器在環繞水星運行時必須能夠承受強烈的熱量和太陽輻射。因此,科研人員在探測器上安裝了一個阻擋太陽輻射的太陽傘,當探測器接近太陽的時候,太陽傘的溫度能夠達到371攝氏度。但是在太陽傘的遮擋下,“信使”號探測器的溫度會保持在20攝氏度的常溫,這樣可以使得飛船的電子設備和儀器即使在水星的熱環境里也能夠正常運行。另外,探測器還攜帶有水星大氣與表面成分光譜儀、水星雙重成像系統、X射線分光計、高能粒子和等離子分光計、水星激光高度計等眾多科學儀器,對水星進行全方位的探測。
為了節省燃料,避免強力減速、所以“信使號”沒有直接飛往水星,而是繞太陽掠過地球和金星,逐步變軌為繞水星探測。終于在經過了6年半、飛行了79億千米之后,2011年3月18日,信使號成功進入水星軌道,開始對水星進行為期一年的探測工作。期間,信使號將每12個小時就圍繞水星旋轉一周,并以拍照的形式研究這顆行星的地質歷史和磁極分布。這也是1975年以來,美國宇航局首次對這顆離太陽最近的行星進行探測。
此次對水星的探測行動,首次對整個水星進行了拍照,還收集了有關水星表面構成、地質演變、內核結構、大氣層和磁層特性等詳細信息,為科研人員研究水星收集了大量的信息。
不幸的是,由于探測器沒有攜帶足夠的燃料返回地球,所以它最終以螺旋式碰撞水星表面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