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8月11日,“東方”3號飛船由東方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上天,飛行94小時25分鐘,繞地球飛行64圈。8月15日,“東方”3號和“東方”4號飛船先后安全返回地面。

在“東方”3號飛船發射之后,8月12日蘇聯又成功發射了“東方”4號飛船。兩天之內連續發射兩艘飛船的目的是試驗兩艘飛船軌道編隊飛行和軌道上交合的可能性。在飛行中,兩艘飛船進行了無線電聯系,同時進一步考察了人在失重條件下的工作能力和生理、心理狀態。兩名航天員都記錄了心電圖、腦電圖和呼吸描計圖,并且對為航天員規定的食物、水和氧的需要量以及衛生條件的合理性進行了驗證。

蘇聯的“東方號”飛船由兩部分組成,上端是球形乘員艙,直徑2.3米,重2.46噸。下端是儀器艙,呈圓臺圓錐結合體,最大直徑2.43米,高2.25米,重2.27噸。在飛船中還專門設有一個小型的通信電子設備艙,并攜帶了一臺電視攝像機,一個光學定向裝置,一個宇航員觀測裝置以及應答裝置。科研人員希望通過這些設備能夠使宇航員在飛船飛行過程中獲得盡可能多的訊息。

另外,“東方號”飛船的軌道設計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它采用近地點只有180千米的低軌道。雖然這樣低的高度大氣對飛船軌道衰減十分厲害,但是如果制動火箭系統失靈,飛船可以在10天內逐漸衰減降低軌道,最終以緩慢的速度返回地面;同時這種形式可以不必考慮復雜的軌道保持系統,簡化了設計。除此之外,由于飛船不是垂直高速再入而是緩慢的大傾角再入,使得燒蝕防熱設計更容易些,但隨之導致飛船的再入和著陸點很難預測。

截止到“東方號”飛船不再進行發射之時,飛船共進行了6次載人飛行。雖然由于飛船的限制和其他原因,“東方號”飛船的飛行沒有取得很多的科學研究成果,但是在醫學實驗,特別是人在軌道飛行期間的反應和適應性方面卻獲取了第一批重要資料也取得了豐厚成果,為新一輪載人太空飛行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1962年8月11日 “東方”3號飛船發射成功

圖文簡介

1962年8月11日,“東方”3號飛船由東方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上天,飛行94小時25分鐘,繞地球飛行64圈。8月15日,“東方”3號和“東方”4號飛船先后安全返回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