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2日,我國研發的“ICL地震預警技術系統”在北京通過科技成果鑒定。評審專家認為該系統處于國內先進水平,部分技術具有國內領先和國際先進水平。

這是我國首個通過省部級科技成果鑒定的地震預警技術系統。已具有完備的面向公眾的地震預警能力,通過對地震波波形的監測、分析、匯總、綜合分析,實現地震預警的有關參數計算和估算,生成地震預警警報,實現了地震預警信息的秒級響應發布。同時,該系統還實現了地震預警的多途徑發布,預警信息可以通過手機、計算機、廣播、電視及地震預警信息專用接收終端等途徑進行發布。另外,系統還具有烈度(災情)速報功能,能夠在地震后1分鐘內繪制烈度速報圖以供有關部門震后救援決策參考。

ICL地震預警技術系統技術是我國的科研人員在汶川地震之后,吸收國內外地震預警技術的基礎上研發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系統,它的某些關鍵技術指標在世界上也屬于領先地位,而且還融合了現地法和異地法的預警技術、基于臺站現場處理的預警技術、地震烈度的聲音提示方法、基于IOS操作系統的預警倒計時方法、電視地震個體預警信息發布等五大預警技術,屬于世界首創。

“ICL地震預警技術系統”建成之后主要應用于汶川地震余震區和川滇交界處,后來還被初步應用到四川省成都市和安徽省滁州市的城市地震預警系統建設等項目。在2013年2月,成功預警了云南巧家的破壞性地震,這也是我國自主地震預警技術首次通過破壞性地震的檢驗。

地震預警系統的建成,在我國率先實現了地震預警“零”突破和預警破壞性地震“零”突破,使得我國成為了繼墨西哥、日本之后,第三個具有地震預警能力的國家。目前,系統已形成集硬件、軟件和算法為一體的地震預警解決方案,并且通過了多次實際地震檢驗。

2012年9月2日 我國研發的地震預警系統通過鑒定

圖文簡介

2012年9月2日,我國研發的“ICL地震預警技術系統”在北京通過科技成果鑒定。評審專家認為該系統處于國內先進水平,部分技術具有國內領先和國際先進水平。這是我國首個通過省部級科技成果鑒定的地震預警技術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