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年初,美國哈佛大學研究人員在《科學》上發文稱在高壓下發現了金屬氫,一時轟動科學界。然而,最新一期《科學》雜志登載了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固體物理所兩科研團隊的兩篇文章,否定了哈佛的這一發現。在相同實驗條件下,中國兩團隊均沒有獲得氫金屬化的證據。

科技日報記者從固體所獲悉,該所兩位“外專千人”尤金·格列戈良茨和亞歷山大·岡察洛夫領導的團隊,各自經過實驗和比較研究,認為哈佛大學論文中的壓力標定、金屬化證據和所揭示的金屬氫特征等均經不起推敲,難以自圓其說。固體所科研人員利用同樣的實驗條件和壓力標定方法所校準的實際壓力只是哈佛科研人員聲稱壓力的一半。而在此壓力下,前人得出的實驗結果均沒有發現氫金屬相的存在。

格列戈良茨團隊在過去5年里做了上百次超高壓實驗,有30次做到了300萬倍標準大氣壓力以上。團隊使用與哈佛大學相同尺寸臺面的金剛石壓力裝置,最多能達到300萬倍附近的標準大氣壓力極限,這個結論也和其他氫研究小組的結果一致,而不可能像哈佛大學所表明的那樣,獲得了接近500萬倍標準大氣壓力的數值。

格列戈良茨與其合作者通過對比研究認為,哈佛大學的工作可能在之前較低的壓力下就已經失去了氫樣品,隨著壓力的增加,氫樣品不斷擴散至金剛石和封載樣品的金屬墊片中,導致哈佛大學未能提供氫存在的譜學證據。

另一篇論文的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岡察洛夫與合作者,在重新檢驗比較了哈佛研究者聲稱的金屬化的反射率數據后認為,該光學特征結果并不是來自于氫樣品本身,哈佛研究者未能提供氫從氣態連續演化到原子金屬態的詳細過程和路徑。

80年前,固態分子氫被預言在高壓下能分解成類似于堿金屬的單原子金屬,即金屬氫。(記者李大慶)

中國科研團隊質疑哈佛大學發現金屬氫的研究

圖文簡介

2017年年初,美國哈佛大學研究人員在《科學》上發文稱在高壓下發現了金屬氫,一時轟動科學界。然而,最新一期《科學》雜志登載了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固體物理所兩科研團隊的兩篇文章,否定了哈佛的這一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