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8月1日,包蘭鐵路建成通車。它是我國國民經濟建設第1個五年計劃規劃修建的1級鐵路干線,也是中國第一條穿越沙漠的鐵路。
1954年10月,包蘭鐵路開始動工。1958年10月交付運營,全長990千米,是華北通往西北的主要鐵路干線之一。它橫貫內蒙古、寧夏、甘肅三省區,線路基本沿著黃河兩岸、烏拉山南麓、卓越山西麓、賀蘭山脈西行,在三盛公、三道坎和東崗鎮地區三跨黃河,中間還經過河套平原和銀川平原,而且還需要在中衛和甘塘之間穿過騰格里沙漠,全線有140公里在沙漠中穿行。
為了克服在沙漠中建設鐵路的困難,經過反復試驗,沙漠科研人員和固沙工人摸索出“麥草方格沙障”的方法,即在流沙表面用麥草、稻草扎成1米×1米的草方格,使流沙不易被風吹起,達到阻沙、固沙的目的,并在草方格上栽種沙蒿、花棒、籽蒿、檸條等沙生植物,建立起旱生植物帶,營造擋沙樹林。而且還建起了4級揚水站,將流經沙坡頭的黃河水引導沙丘上,提高了林木的成活率。幾十年來,在包蘭鐵路中衛鐵路沿線的沙丘上共鋪設草障67000多畝,種植樹木1億4千多株。
另外,在鋪設草障、種植樹木的基礎上,科研人員還在沿線建成了卵石防火帶、灌溉造林帶、草障植物帶、前沿阻沙帶、封沙育草帶 “五帶一體”的治沙防護體系,形成了一條長55公里、寬500米的綠色長廊,有效阻止了流沙對鐵路的侵害。這些措施的實施,使得包蘭線自通車以來,沒有因沙害引起任何行車事故,被國外專家譽為“中國人創造的奇跡”。而且這一治沙工程還榮獲聯合國“全球500佳環境保護獎”。
包蘭鐵路的建成,很好的將把包頭和蘭州這兩個新工業基地聯結起來,而且還分擔隴海鐵路的運輸任務,更好地支援了整個西北地區的建設和蘭新鐵路的建設,對加速沿線地區礦產資源的開發,以及發展農牧業生產,建設邊疆,鞏固國防具有重要意義。
來源:人民日報,新華網綜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