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25日,我國宣布正式在全球范圍內提供中國官方電子海圖,首次對外正式發布中國海區國際標準電子海圖。
電子海圖除保障船舶航行外,還廣泛應用于海洋工程建設、漁業、海洋勘探等領域。從20世紀80年代起,我國開始組織電子海圖的研究制作,1998年6月,開發完成了國際標準電子海圖生成系統并制作了中國第一幅電子海圖《長江口及附近》。2000年2月,電子海圖首次進行實船導航試驗,并于當年發布了國家標準電子海圖。2002年,國際海道測量組織頒布電子海圖國際標準之后,我國及時展開中國海區國際標準電子海圖的研究制作,對既有海量數據進行格式轉換、取舍、綜合和編輯處理。經過多年的摸索以及與國際同行之間的交流合作,先后完成了400余幅國際標準電子海區電子海圖的編制。
此次正式發布的中國海區國際標準電子海圖采用的是國際通用的更新模式,每周發布更新文件,用戶只需將更新文件導入“電子海圖顯示與信息系統”,即可實現電子海圖數據的更新。而且,只要將電子海圖加載在“電子海圖顯示與信息系統”中,系統就能夠自動將GPS定位設備所獲取的船舶位置顯示在圖上,有效克服了紙質海圖人工標繪所造成的信息滯后現象;如果與雷達圖像疊加,便可全面掌握船舶周圍海區情況;同時,這一電子海圖還具有計劃航線標繪、實際航跡記錄、航行危險報警等功能,只要通過衛星或無線電方式遠距離接收航海通告,即可實現海圖的自動更新,極大地增加了船舶航行的安全性和便捷性。
雖然由于電子海圖系統本身的局限性、顯示誤差和故障,以及使用者對系統設置和使用中的不適當或錯誤等因素都會對航行安全造成影響,但是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這種不利影響將會在最大程度上降低,電子海圖將會在未來的航海領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