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27日,美國“黎明”號小行星探測器升空。

它此行的任務是前往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先后探測灶神星和谷神星這兩顆人類以前從未嘗試接觸的著名小行星。通過觀測研究這兩顆小行星上的原始信息,來了解太陽系形成之初的狀況及過程,同時科學家還希望了解小行星演化過程中水的作用;通過確定小行星上的物質成分,來加深對類地行星形成過程的認識,因為小行星上的物質成分與類地行星起源時的物質成分相似;通過對這兩種不同小行星的起源和演化過程進行分析比較,來測定其內部結構的不同和原因。

“黎明”號探測器搭載有攝像機、紅外線分光計和伽馬射線與種子探測器等先進儀器,將從不同高度探測灶神星和谷神星。另外,還有巨大的太陽電池板,可以在探測器遠離太陽時發(fā)電。

更為重要的是,“黎明”號裝有3臺氙離子推進器,可將太陽能轉化為電能,再通過電能電離惰性氣體氙氣的原子,產(chǎn)生時速達14.32萬千米的離子流,向探測器提供日漸增強的推動力。而且這些粒子推進器每天只消耗0.25千克氙,就可獲得10米/秒的速度增量。在最初4天,它的時速將逐漸提高到96千米,1年后時速將升至驚人的8850千米,而屆時消耗的燃料卻只有15加侖,燃料利用效率是傳統(tǒng)化學燃料發(fā)動機的10倍。另外,還裝有12臺用于變軌和姿控的小型肼燃料發(fā)動機,每臺推力為0.9牛。由于這些強大推動力的存在,它因此成為了第一個在太陽系中環(huán)繞兩個分離目標軌道的空間探測器。

2011年,“黎明”號探測器在飛行超過2.7×109千米后,成功進入灶神星軌道進行探測。在這里,它先后在高度從2700千米到120千米不等的幾條不同軌道上進行探測,拍攝了多角度圖片,測繪灶神星表面,幫助科學家繪制了灶神星地形圖并開展相關研究,探究其地質史。

完成預定任務后,“黎明”號探測器于2012年9月離開灶神星,奔向谷神星。在2015年3月抵達谷神星后,開始了為期16個月的探測。由此,它成為了世界上第一個先后環(huán)繞兩個地外天體飛行的深空探測器,也是有史以來首個造訪矮行星并進入其軌道運行的深空探測器。

2007年9月27日 “黎明號”小行星探測器

圖文簡介

2007年9月27日,美國“黎明”號小行星探測器升空。它此行的任務是前往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先后探測灶神星和谷神星這兩顆人類以前從未嘗試接觸的著名小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