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29日,全球日本東京大學和奧地利約翰·開普勒大學的聯合研究小組最新宣布,他們研發出世界最薄最輕的有機發光二極管(OLED)。科研人員在厚度僅為1.4微米的超薄PET塑料薄膜上,成功制造了總厚度為2微米、每平方重量為3克的有機發光二極管。它具有良好的柔韌性,可隨意彎曲而不會影響其通電性能。

有機發光二極管的原理是在兩電極之間夾上有機發光層,當通電后,正負極電子在此有機材料中相遇時就會發光。早在1963年,美國就第一次報道了這一發光現象,揭開了有機發光研究的序幕。但是由于過高的電壓以及不佳的發光效率,有機電致發光一直處于停止和緩慢發展的狀態中。1987年,柯達公司推出了0LED雙層器件,在驅動電壓低于10V時,外量子效率達到1%,發光效率達到1.5IM/W,亮度大于1000cd/㎡,開辟了低工作電壓和高亮度的商業應用,被譽為有機電致發光發展的里程碑。

1999年以后,OLED開始商業化,主要用于手機屏幕、汽車音響、MP3、數碼相機和車載儀表等方面。整體上來說,OLED的產業化工作已經開始,單色、多色和彩色期間已經達到了批量生產水平,大尺寸全彩色期間目前尚處在產業化的前期階段。

近些年,由于有機發光二極管顯示設備具有制備工藝簡單、省電、超薄、重量輕、不存在視角問題響應速度快、易于安裝等特點,所以,人們加大了對其研發的力度,而且還在不斷拓展其應用領域。除了傳統的顯示領域外,人們還將OLED應用于4G通信終端,并將其制作在柔性襯底如塑料、聚酯薄膜或膠片上,從而制成柔軟的顯示器,進行柔性展示,大大拓展顯示技術的應用領域,改變了人們對于顯示器的傳統觀念。

 

 

2013年7月29日 全球最薄可彎曲有機發光二極管問世

圖文簡介

2013年7月29日,全球日本東京大學和奧地利約翰·開普勒大學的聯合研究小組最新宣布,他們研發出世界最薄最輕的有機發光二極管(O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