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華盛頓7月13日電(記者林小春)美國《細胞》雜志13日發表的一項動物研究顯示,mRNA(信使核糖核酸)疫苗和減毒活疫苗均能有效降低孕期感染寨卡病毒的風險。
減毒活疫苗是指活病毒經處理后毒性減弱但仍保留其免疫原性的疫苗,是目前常用疫苗的類型。與前者作用原理不同,mRNA疫苗利用來自寨卡病毒的遺傳物質mRNA作為疫苗有效成分,疫苗注射到體內后會使機體細胞生成與寨卡病毒相關的蛋白質,免疫系統檢測到這些蛋白質后會出現免疫反應。
論文共同第一作者、美國得克薩斯大學單超博士說:“雖然已有幾種寨卡疫苗進入臨床試驗,但還沒有就它們開展任何關于孕期的研究,因此在孕期中的保護效果還不清楚。此研究是第一次開展疫苗在孕期保護方面的研究,證實了疫苗可對孕期小鼠及其胎兒提供有效保護。”
這項研究所用的mRNA疫苗與減毒活疫苗分別由美國莫德爾納醫療公司和得克薩斯大學華人科學家史佩勇教授團隊研制。雌性小鼠接種兩種疫苗后,體內均出現很高水平的寨卡病毒中和抗體。
研究人員讓這些雌性小鼠與雄性小鼠交配懷孕,并在小鼠孕期進行寨卡病毒感染測試。結果顯示,接種mRNA疫苗后,53%的雌性小鼠胎盤和58%的小鼠胎兒未檢測到寨卡病毒RNA(核糖核酸);接種減毒活疫苗,78%的雌性小鼠胎盤和83%的小鼠胎兒未檢測到寨卡病毒RNA。
單超強調,雖然有些小鼠胎盤和胎兒檢測到寨卡病毒的RNA,但其中有些病毒RNA可能來自被免疫后產生的抗體所中和的病毒顆粒,這些病毒顆粒沒有傳染性。
傳染性病毒檢測結果顯示,16%接種mRNA疫苗的小鼠胎盤樣本中依然能檢測出有傳染能力的寨卡病毒,接種兩種疫苗的小鼠胎兒中均沒有具有傳染能力的寨卡病毒。單超認為,這意味著mRNA疫苗和減毒活疫苗均可有效保護雌性懷孕小鼠和孕期胎兒小鼠。
接下來,研究人員計劃研究兩種疫苗能否有效避免寨卡病毒經性行為傳播或降低這種傳播的風險。
2015年以來,寨卡病毒在巴西等美洲國家持續傳播。這種病毒主要由蚊子叮咬傳播,也可通過性傳播。人感染寨卡病毒后可能出現發熱、皮疹、關節痛等類似登革熱的癥狀。絕大多數寨卡病毒感染者癥狀溫和,但孕婦感染寨卡病毒可能破壞胎兒大腦,導致新生兒小頭癥等缺陷。全球目前尚無獲批上市的寨卡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