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21日,我國第一個由快中子引起核裂變反應的中國實驗快堆成功實現并網發電。這一項目的全面實現,標志著列入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前沿技術的快堆技術取得了重大突破,也標志著我國在占領核能技術制高點,建立可持續發展的先進核能系統上跨出重要一步。
中國實驗快堆采用先進的池式結構,核熱功率65兆瓦,實驗發電功率20兆瓦。它的主要系統設置和參數選擇與大型快堆電站相同,而且還充分利用固有安全性、多種非能動安全技術,安全性達到了第四代核能系統要求。
其實早在上世紀60年代中期,我國就已經開始進行快堆研究。主要在物理、熱工、結構材料和鈉工藝等方面開展了一些基礎研究,并建成了一批小型實驗裝置。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是1969年建成的“東風-6號”零功率實驗裝置,實現了中國快堆技術發展“零”的突破。
在長達20多年的實驗快堆研發過程中,我國全面掌握了快堆技術,取得了一大批自主創新成果和專利,實現了實驗快堆的自主研究、自主設計、自主建造、自主運行和自主管理,形成了完整的研發能力,而且還培養了一批優秀的技術人才隊伍。
目前我國對快堆發展采取三步走的發展戰略,此次建設的中國實驗快堆僅僅是我國快堆發展的第一步。隨后還要經歷示范快堆、大型商用快堆兩個階段。這一技術的發展和推廣,對促進我國核電可持續發展和先進燃料循環體系的建立,促進核能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內容來源新華網、科技日報、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