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5日,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科研人員首次在一個固體系統中成功實現量子態信息隱形傳輸,從發送方到接收方不用傳輸信息學載體。

科研人員采用的實驗設備是一個類似于傳統計算機芯片的電子電路,在設備的一個角編制了一點量子信息作為發送方A,信息從這個角到它的對角B實現了“隱形傳輸”,空間距離約6毫米。雖然之前奧地利科學家就實現了在兩個島之間超過100公里的量子態信息隱形遠傳,但是以往的實驗是在一個光學系統中用可見光進行的量子隱形傳輸,而此次實驗則是在一個由超導電路構成的固體系統中實現的。

其實,量子信息技術一直以來就是世界通信技術和物理學研究的熱門前沿陣地,在國際上的競爭也異常激烈,我國也很早就開始進行這一領域的研究。1997年,我國在實驗中成功實現了單一自由度量子隱形傳輸,1999年,創建了國內第一個從事量子信息研究的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之后,我國的科研人員在這個領域辛勤耕耘和探索著,使得量子隱形傳輸得到了快速的發展。

多年來,我國的科研人員建成了世界上首個城域量子通信網——“全通型量子通信網絡”,并建成世界上第一個金融信息領域的量子通信應用網絡——“金融信息量子保密通信技術驗證網”。2011年,成功試驗了百公里級的自由空間量子隱形傳送和糾纏分發,為基于衛星的廣域量子通信和大尺度量子力學原理檢驗奠定了技術基礎。在2015年,科研人員還實現了多自由度量子體系隱形傳態。2016年,更是通過發射“量子號”衛星,成功地在衛星和地面之間構建了能實際使用的量子通道,實現了地面與衛星之間量子態的“瞬間傳輸”。

 

2013年8月15日 固體系統中首次實現信息隱形傳輸

圖文簡介

2013年8月15日,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科研人員首次在一個固體系統中成功實現量子態信息隱形傳輸,從發送方到接收方不用傳輸信息學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