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2005年8月12日19點44分左右,“火星勘測軌道飛行器”伴隨著“阿特拉斯”五型運載火箭在佛羅里達州肯尼迪航天中心成功發射。

這一火星探測飛船重量大約為2.1噸,其中軌道探測器凈重1031公斤,包括兩個發電公路為2000瓦的20平方米的太陽能電池板,一個用來保證遠距離太空通信和向地面進行傳輸數據資料的直徑為3米的拋物線形電線。另外,還攜帶有1149公斤的燃料儲備。除此之外,飛船上還裝備包括高清晰度成像實驗設備、火星背景照相機、彩色成像儀、緊湊型分光計、氣候探測儀和淺表層探測雷達的6種新型科學儀器。

飛船在到達火星之后,用半年多的時間進行了“空氣制動”,也就是利用火星大氣摩擦力調整其運行軌道,進入以2小時為一周期、貼近火星大氣層頂部的圓形軌道,這時飛船就成為了一顆在火星大氣層頂端運行的人造衛星,值得注意的是它的軌道高度比之前所有的火星探測器軌道低20%左右。

從2006年11月起,飛船開始正式執行探測使命。這艘飛船的首要使命是深入了解火星氣候、火星表面演變歷程以及探索火星上水源的歷史和分布情況,以及相關的生命線索,為未來的“火星科學實驗室”和“鳳凰號”探測車等探測裝置尋找合適的登陸點。

之前,考察火星的探測器已經很多了,如“火星環球勘測者”、“奧德賽”探測器、“火星快車”探測器以及在火星表面的“勇氣”號、“機遇”號火星車等,而火星勘測軌道飛行器的探測能力超過它們的總和,其數據傳輸能力也達到了之前飛船的10倍以上,因此,探測器也可以作為其他飛船或者火星車向地球傳輸數據的中繼站。

此外,探測器還可以通過遠程無線電通信技術和航天鏈接技術在地球和火星之間搭建通信橋梁,為行星際間建立“互聯網”。

 

2005年8月12日 “火星勘測軌道飛行器”發射升空

圖文簡介

北京時間2005年8月12日19點44分左右,“火星勘測軌道飛行器”伴隨著“阿特拉斯”五型運載火箭在佛羅里達州肯尼迪航天中心成功發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