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3日,日本“地球”號深海探測船再次出海,前往日本紀伊半島附近的“南海海溝”執行鉆探任務。在為期4個月的調查中,“地球”號將在目標區域多個地點進行海底鉆探獲取地質樣本,并在海底深處設置地震觀測儀器,通過這些措施來研究這一區域地震的形成機制。
“地球”號由日本建造的,2001年4月動工興建,2005年7月交付使用。建成之后的探測船在水面上共有5層,水面下3層,全長210米,寬38米,吃水9.2米,總噸位約5.7萬噸,滿載續航能力約1.48萬海里,最大時速達到12節,是當時世界上設備最先進的深海探測船。
從船底計算,“地球”號上用于鉆探的高大井架高達130米,鉆頭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深海鉆頭,能夠向下伸展1萬米,在水深2500米的深海能夠鉆探海洋地殼下方的7000米處的地幔。而且這艘深海探測傳采用的是豎管鉆探方式,它的鉆探系統可以控制鉆管先行深入海中,并與防止海底水和泥漿噴射的防噴裝置連接,這樣鉆頭便可以順著鉆管直達海底地層,使鉆頭免受海流等侵害。再加上船上裝備的X射線儀、CT掃描儀等儀器,使得無須破壞從海底獲取的巖心,就可以直接分析巖心的內部構造。
這艘深海探測船同時還是一座高科技流動實驗室,能夠通過分析地幔的物質成分來預測地震,也能夠研究地下生物圈的生成,探索生命的起源,追蹤以往氣候變化的痕跡。
另外,“地球”號還擁有強大的船位保持系統,能夠不受風、海浪和潮汐影響,確保停泊在海面上的一個點,而如果遇到惡劣天氣需要緊急避險的時候,會自動擺脫鉆桿,保證船員的安全。
作為世界上為數不多的深海探測船,“地球”號主要有采集地幔物質、分析海底板塊運動和探索地下生命三大任務,而且至今保持著多項海底鉆探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