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18日,我國在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氣水合物(俗稱“可燃冰”)試采成功。可燃冰能量儲層密度高,熱值高,污染小,資源量豐富,分布廣泛,被認為是未來石油、天然氣的戰略性替代能源,對我國能源安全及經濟發展也有重要意義。
但是,可燃冰開發難度非常大,以至于日本、美國等國家多年來一直難以實現產業化。如今,在這個領域走在最前面的,是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領導的科研隊伍。作為我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試采工程的首席科學家,北京大學工學院講席教授盧海龍和他的同事們勇于挑戰,攻克技術難關,運用“地層流體抽取試采法”等各種創新技術和方法,將蘊藏在海底的“冰塊”點燃成熊熊燃燒的火焰,奏響了“可燃冰時代”的“冰與火之歌”,再次展示了科研領域“后發先至”的中國速度。
盧海龍1981年考上北京大學地質系,自此開始了他與地質學的不解之緣。
1991年,盧海龍赴日留學,7年后,他拿到了日本第一個以可燃冰為研究課題的博士學位。此后,盧海龍先后在日本石油公團技術研究中心、加拿大地質調查局、加拿大國家研究院工作。2014年,盧海龍通過“千人計劃”受聘于北京大學工學院能源與資源系。經過23年的東渡西進,50歲的盧海龍再次回到祖國,回到北大。
“可燃冰雖然儲量大、分布廣,但其成藏機理和石油、天然氣差別很大,覆蓋它的海底地層普遍是松軟未固結的沉積物,稍有不慎就會導致大量泥砂涌進管道,致使生產不能進行,造成開采失敗。”盧海龍說。
而我國可燃冰試采面臨的困難還不止于此,“日本、美國、加拿大等試采的可燃冰均為砂質類型,其孔隙條件、水合物飽和度等條件均較好,便于開采。而我國已發現的海域天然氣水合物主要屬于泥質粉砂型儲層,砂細導致孔隙度低,滲透率差;同時我國的可燃冰水深大、儲層埋層淺,深水區淺部地層松軟極易垮塌,施工難度更大。”盧海龍說。
北京大學遙感樓,緊鄰博雅塔和未名湖。這座綠植環繞,略顯滄桑的老樓,就是盧海龍和他的團隊做模擬實驗的地方。除了出海考察,盧海龍大部分時間是帶領團隊進行實驗研究和數值模擬。在這里,他們進行天然氣水合物基礎物性和產能模擬研究,針對南海天然氣水合物儲層提出了新的開發技術,參與制定了試采新工藝,有效解決了儲層流體控制與可燃冰穩定持續分解等難題,完成了可燃冰全流程試采核心技術的重大突破。
“試采前壓力非常大,國家花那么多錢,萬一達不到預期效果,根本沒法向國家交代。”在這樣的壓力下,盧海龍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即便回家了也是想著實驗的事情,覺都睡不好。日復一日的努力也在神狐海域得到了檢驗,試驗結果讓盧海龍十分滿意。
5月10日,神狐海域可燃冰試采點火成功。18日,連續產氣超過一周,平均日產超1.6萬立方米,天然氣產量穩定,甲烷含量最高達99.5%,超額完成“日產萬方、持續一周”的預定目標。
截至7月9日,天然氣水合物試開采連續試氣點火60天,累計產氣量超過30萬立方米,平均日產5000立方米以上,甲烷含量最高達99.5%。獲取科學試驗數據647萬組,為后續科學研究積累了大量翔實可靠的數據資料。
“粉砂型儲層難開發,以前世界各國考慮天然氣水合物開發時都是優先將滲透率高、飽和度高的砂質儲層作為開發對象。但是粉砂質儲層占世界天然氣水合物量的大多數,所以我們的突破,對全世界而言更具有可參考和借鑒的價值。”盧海龍說。
“試驗時長60天,是世界最長的,30多萬立方米的總產氣量也是最多的。”盧海龍介紹,60天的試驗時長為以后天然氣水合物的產業化開發積累了很多經驗。
從2002年起,日本、加拿大、美國先后在加拿大馬利克和美國阿拉斯加用加熱法、降壓法和二氧化碳置換法進行過四次可燃冰試采,但效果不理想,最長的一次試驗時長僅6天;2013年,日本首次進行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試采,但僅持續6天。“日本的幾次試驗都是因為出砂等技術問題而不能長期進行。天然氣水合物的產業化生產不可能產幾天停幾天,是要長期生產的。通過60天的長期試驗,我們看到了更多短期試驗觀察不到的現象和問題,對產業化開發更有意義。”
“咱們國家是現在最大的能源進口國,一半以上的能源都從國外進口。如果天然氣水合物的產業化開發成為現實,對國家的能源安全就又多了一個保障。”談及以后的工作,盧海龍躊躇滿志,“正如黨中央、國務院賀電中說的那樣,‘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試采成功只是萬里長征邁出的關鍵一步,后續任務依然艱巨繁重。’結合這次試開采的數據,我們下一步將著重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上下功夫。我們會繼續研發一些新的技術,改進工藝方法,開發一些專業設備,為天然氣水合物的產業化開發做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