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9月26日,錢塘江大橋正式建成通車。

錢塘江大橋位于六和塔附近,北岸在杭州二龍山東麓,南岸在濱江區(qū)浦沿街道聯(lián)莊村上沙埠,全長1453米,寬9.1米,高7.1米,于1935年4月開始動工興建。

在建橋時遇到的第一個困難便是打樁。想要使橋基穩(wěn)固,需要施工人員穿越41米厚的泥沙在9個橋墩位置打入1440根木樁。由于木樁立于沙層之上,而且沙層又厚又硬,打輕了下不去,打重了斷樁。面對這種困境,施工人員經(jīng)過實地調研,決定采用抽江水在厚硬泥沙上沖出深洞再打樁的“射水法”。這種方法一經(jīng)采用就起到了明顯的效果,大大加快了工程進度。

在打樁之后第二個困難便是建立橋墩。為了解決錢塘江水流湍急,難以施工的狀況。施工人員創(chuàng)立“沉箱法”。他們將鋼筋混凝土做成的箱子口朝下沉入水中罩在江底,再用高壓氣擠走箱里的水,工人在箱里挖沙作業(yè),使沉箱與木樁逐步結為一體,然后在沉箱上再筑橋墩。

最終建成的大橋橋墩,成為了一個特殊的建筑。每個橋墩底部是130根30米長打入江底的木樁,木樁上安放長18米,寬11米,高6米,重達600多噸的混凝土沉箱,沉箱上建橋墩,橋墩頂部離江面10多米高。

除了這些困難之外,如何架設鋼梁也是一個極大的難題。由于傳統(tǒng)建設大橋鋼梁采用“伸臂法”需要等到橋墩按照順序全部建好之后,鋼梁才能夠從兩岸逐步深入江心合攏。但是為了趕工期,橋墩完工的次序被打亂,因此整座橋不適合采用這種方法。

為此,以茅以升為代表的施工團隊虛心請教熟悉錢塘江水文規(guī)律的當?shù)厝耸浚浞职l(fā)揮施工人員集體智慧,最終發(fā)明了“浮運法”,把整孔鋼梁裝載在二條灌上半艙水的船上,巧妙利用錢塘江涌潮的落差,把鋼梁安全安裝到位。

在經(jīng)過施工人員的共同努力之后,終于建成了錢塘江大橋。建成之后大橋為上下雙層鋼結構桁梁橋,上層為公路橋,寬6.1米,兩側為1.5m的人行道;下層鐵路橋長1322.1m,單線行車。成為我國自行設計和建造的第一座雙層式公路、鐵路兩用特大橋。

1937年9月26日 錢塘江大橋建成通車

圖文簡介

1937年9月26日,錢塘江大橋正式建成通車。錢塘江大橋位于六和塔附近,北岸在杭州二龍山東麓,南岸在濱江區(qū)浦沿街道聯(lián)莊村上沙埠,全長1453米,寬9.1米,高7.1米,于1935年4月開始動工興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