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吸收一個太陽發出的中微子,得用從地球到太陽那么厚的鉛層。絕大部分中微子會穿過地球,揚長而去,只有極少數極少數的中微子會被吸收。——曹俊
人物百科:
曹俊,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1972年12月生于湖南常德。1993年在武漢大學獲物理專業學士學位,1998年在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獲理論物理專業博士學位。2000年在法國國家科研中心直線加速器實驗室獲博士后學位,2001年至2004年,在美國密歇根大學擔任研究助理,參與費米實驗室的中微子振蕩實驗。2004年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引進國外杰出人才),2012年獲“國家杰出青年基金”,2012年獲“政府特殊津貼專家”,2013年獲亞太物理學會“楊振寧獎”2013年獲中國科學院杰出科技成就獎,“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研究集體”(排名第二),2014年獲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2014年“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研究集體”獲中央組織部、中央宣傳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科技部聯合評選的“全國專業技術人才先進集體” 稱號,2015年“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研究集體”獲基礎物理學突破獎。
自2003底開始從事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研究,任大亞灣項目副經理,先后負責物理與軟件系統、中心探測器系統和物理分析工作。在實驗設計階段負責物理與軟件,完成了模擬軟件開發、探測器設計模擬、本底模擬、誤差估算、物理靈敏度分析等工作,形成了完整的實驗方案。在建設階段負責中心探測器的設計與建造,完成了中心探測器的概念設計與工程設計,負責完成了液體閃爍體的生產。領導大亞灣實驗的物理分析,是大亞灣實驗發現新的中微子振蕩論文的通訊作者。該發現入選美國《科學》雜志2012年度十大科學突破,及多個國內年度十大科技新聞。2012年起任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國際合作組共同發言人;合作提出利用反應堆中微子實驗測量質量順序的設想,擔任論文通訊作者。擔任江門中微子實驗項目常務副經理和國際合作組副發言人。共發表SCI文章一百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