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杭州1月9日電(周煒、朱涵)浙江大學研究人員最新研究發現,“B淋巴細胞瘤-2基因”的抑制劑對重癥哮喘有良好的控制作用,這一發現將為研發新型的、特異的哮喘藥物帶來希望。

哮喘是一種慢性氣道炎癥,這種炎癥發生時會引起氣道平滑肌的痙攣,氣道內氣流不通暢,導致喘息、氣促、胸悶或咳嗽等癥狀。

浙江大學醫學院沈華浩教授介紹,中國約有3000萬哮喘患者,是全球哮喘病死率最高的國家之一,重癥哮喘患者雖然只占整個哮喘群體的5%-10%,但其所花費的醫療資源占據50%左右。

“低劑量、有規律地吸入激素,是目前對付哮喘的首選藥方。但對于重癥哮喘患者來說,激素并不管用,他們花費的治療費用高出普通患者15—20倍,但療效不明顯。”沈華浩說,為特殊的患者尋找對癥的藥是精準醫療的目標。

課題組發現,重癥哮喘與普通哮喘患者的體內,參與炎癥的細胞是不同的。“普通哮喘患者通常表現為氣道周圍嗜酸性粒細胞增多,而重癥哮喘患者的氣道內沒有嗜酸性粒細胞,甚至表現為中性粒細胞增高,所以存在激素治療效果不佳的情況。”浙江大學醫學院應頌敏教授說。

B淋巴細胞瘤-2基因是細胞凋亡研究中最受重視的癌基因之一。在哮喘動物模型中,研究人員往重癥哮喘小鼠氣道注射B淋巴細胞瘤-2基因的抑制劑,實現靶誘導炎癥細胞凋亡,氣道周圍的中性粒細胞明顯變少。

“我們將這種小分子制備成為納米顆粒藥物,達到了更為優化的效果。”應頌敏說,這一小分子將來有望成為治療人類重癥哮喘的一種有效藥。

相關論文于2016年12月31在《變態反應與臨床免疫學雜志》雜志發表。

 

 

中國學者發現可抑制重癥哮喘的小分子物質

圖文簡介

浙江大學研究人員最新研究發現,“B淋巴細胞瘤-2基因”的抑制劑對重癥哮喘有良好的控制作用,這一發現將為研發新型的、特異的哮喘藥物帶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