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國科學院的資深院士,他是著名的科學家、教育家,他是我國物理學科的創始人之一,他是建立自己特色的理論體系——格林函數方法的國內外最早的物理學家,他是吳式樞,一個在物理研究上燃燒青春熱血的科學家。

吳式樞出生于北京,江西省宜黃縣人。1939年,年僅16歲的他就考上了上海同濟大學機械工程專業。大學畢業后,他選擇留校任教。后來,吳式樞去了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研究生院學習,并獲得了科學碩士學位。1951年,他在獲得了哲學(物理學)博士學位后,響應周恩來總理對海外科學家的號召,拋棄了國外的優厚待遇,婉言謝絕了在臺灣父母的呼喚,毅然歸國參加社會主義建設。因為他早已考慮好了,從出國的第一天起,就是抱著讓祖國強盛起來的心愿而努力著。

吳式樞長期從事理論物理教學與科學研究,特別是核多體理論方面的研究與教學工作,建樹頗多。50年代的時候,他就把剛剛提出原子核殼層模型應用于研究μ介子吸收和光核效應,該成果被人們稱為“吳模型”。他建立和發展了格林函數方法和非線性積分方程理論,以及推廣的組態混合法,利用格林函數方法系統地研究了零溫和有限溫的核性質、核結構與相對論多體問題,得到了有限溫與相對論等效相互作用的嚴格表達式。此外,他還提出了相位介電測井新方法,解決了判斷油田水淹層的難題。

在研究上,吳式樞矜矜業業,在教育上,他也是一絲不茍。他一生先后招收了數十名博士生、碩士生,培養了一大批專業理論基礎雄厚,獨立工作能力和事業心強的專業人才,其中很多人都已經成為了學科帶頭人或者科研中的骨干力量。吳式樞治學嚴謹,理論基礎深厚而又誨人不倦,在國內同行中得到了很高的評價和普遍的尊敬。

2009年2月27日,吳式樞先生走完了他86年的生命歷程,在睡夢中安詳地離開了。他用他自己平凡的態度,完成了他不平凡的一生。正如他曾經說的:“我已平淡而從容地度過了幾十個春秋,誠如平凡的人過著平淡的生活。如果說我有過一些收獲,那么耕耘著它們的就是,一個明確的人生目的,一份無論在順境逆境中都能坦然面對現實、敬業且不忘根本的執著,和一直持之以恒的勤奮。”這種對待人生的態度,是他成功的法寶,也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學習的典范。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名家風采錄”原創 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

 

2009年2月27日,理論物理學家吳式樞逝世

圖文簡介

他是中國科學院的資深院士,他是著名的科學家、教育家,他是我國物理學科的創始人之一,他是建立自己特色的理論體系——格林函數方法的國內外最早的物理學家,他是吳式樞,一個在物理研究上燃燒青春熱血的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