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人們在科學領域的逐漸深入,人類也把目光延伸到了外太空,最先嘗試的就要屬影視作品了。近幾年《星際穿越》、《太空旅客》、《地心引力》以及《火星救援》等作品的走紅,也代表著每一名地球人都向往著外太空的場景,都想著有朝一日能夠實現“宇宙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夢想。
近日,有媒體報道,火星將成為人類探索宇宙過程中的下一“大步”。自從人類把自己送上了月球后,還沒有在除月球外的任何行星留下腳印。若實現登陸火星,這就又是人類探索宇宙的一大里程碑。但是,相比地月距離的38.4萬千米,“地火”距離最近超過5500萬千米簡直是天文數字,就更不要說最遠的4億千米了。所以,科學家們要想送宇航員去火星,就要先做好十分充足的準備,其中就包括重返月球進行為期一年的太空飛行。
1996年12月美國“火星探路者”號發射。次年7月,其所攜著陸器順利降落火星。“探路者”向地球展示了這樣一個血紅色的世界,那里到處散布著塊狀礫巖和風蝕沙丘,遠方的地平線上逶迤著山巒。這就是人類一直想去探索的那個未知星球。此后,幾乎每年大家都會聽到關于人類向火星發射探測器的消息。近年來,關于登陸火星的計劃更是頻頻出現在媒體頭條。
5月9日,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負責政策和計劃事務的副局長格雷格·威廉斯在華盛頓特區舉行的“人類登陸火星”峰會上的講話再一次勾起了人們對這枚紅色星球的暢想。在格雷格威廉斯的概述里,登陸火星將分四步走。其中包括多次前往近月空間,以便建造一個空間站作為前往火星的中轉站。最后一個運往那里的硬件將是真正的“深空運輸”飛行器,日后將用于前往火星的載人飛行。
此前記者采訪了航天科工二院研究員楊宇光,他曾多次與NASA負責登陸火星的運載火箭專家交流溝通。楊研究員告訴記者人類已經具備了載人飛往火星的能力,但“到了”不能馬上返回,需要等待會和周期,這段時間如何度過才是目前火星計劃的難點。“在美國登陸火星的計劃中,載人長期飛行已經有了比較好的基礎,過去前蘇聯的航天員曾經最長在太空待了400天,已經超過了單程前往火星的時間。而從地球到火星的會合周期是26個月,也就是說每26個月會有個比較合適的窗口可以前往火星,因為受到能量限制,不可能到了火星以后馬上返回,需要等幾個月,等到最好的窗口,這個時間超過1年半。讓太空員在這么長時間里如何安全可靠的生活是非常重要的課題。”
而威廉斯則在“人類登陸火星”峰會上也表示,“NASA相信,如果能夠用‘深空運輸’飛行器在地月軌道空間進行為期一年的載人飛行,就足以了解我們接下來能否派它進行往返火星系統的1000天載人飛行。”
在NASA的宏大計劃當中,他們會在21世紀的20年代,也就是2020年后開始進行月球軌道飛行;建造“深空之門”空間站并組裝“深空運輸”飛行器。21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建成“深空運輸”飛行器,在月球軌道進行為期一年的火星模擬飛行。2030年之后,開始進行持續的前往火星系統和火星表面的載人長途飛行。
當然除了交通,如何在火星上“生存”也是人們的好奇心所在。前年,好萊塢大片《火星救援》表現的就是這樣不算遙遠的未來。馬克達蒙飾演的登陸火星第一人,在火星上遭遇了沙塵暴與團隊失聯,那么在現實中,人類暴露在火星地表環境時是否也是危機重重呢?
楊宇光研究員認為,火星表面的大氣壓只有地球表面的百分之一,所以火星表面即使有沙塵暴也不像地球那樣狂風大作。如果真的發生沙塵暴作用在人身上的壓力非常小。不過火星上的沙塵暴會嚴重影響科學儀器的工作,它的細微粉塵會對航天器產生威脅,對太陽光的屏蔽也會對太陽能供電系統產生重要影響,如何解決也確實是科學家需要考慮的問題。
的確,任何一個微小的變化都可能造成整個火星計劃的失敗,但人類必須開始這段充滿不確定性的旅程。因為,只有置身無限大的星河,我們才能正視自己的渺小,正是這種渺小為人類帶來了強烈千百倍的存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