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自然免耕技術的推廣到生態農業縣的創譽,從坡改梯農田,到修渠筑堰、抗洪搶險,到處都有他的身影。他就是我國土壤學奠基人——候光炯。
1905年5月7日,候光炯出生于上海。1928年畢業于北京農業大學農化系。先后曾任地質調查研究所、四川大學、西南農業大學、中國科學院重慶土壤研究室、中國科學院成都分院土壤室教授、主任等職務,他還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土壤科學研究人才,是我國卓越的土壤學家和教育家。
作為我國土壤學科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他為創建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業土壤科學事業貢獻了畢生的心血。他從事土壤學教學與科研工作達60年之久,在土壤肥力和土壤地理研究方面發現“光肥平衡”日周期變化的事實;1978年,他提出了“土壤肥力生物熱力學”新理論,使世界土壤學領域出現了一個新學科;1979年他開始研究“自然免耕技術”,對水田土壤傳統耕作做出了重大改革。
1935年,剛過而立之年的候光炯代表中國土壤學界在第三屆國際土壤學會上宣讀了《水稻土層次形態與生產力關系》,這是他為中國農業土壤學奠基的第一鍬土。
20世紀50年代,侯光炯扎根于西雙版納和海南島,為祖國在茂密的原始森林中找到了首批橡膠宜林地,開辟了我國第二個橡膠生產基地。60年代,他往返于長江上游廣大地區,寫出了《四川盆地內紫色土的分類與分區》的研究報告,為中國紫色土壤改良拉開了序幕。從70年代開始,他傾注全部心血進行的“四免四高”的研究,提出了土壤生物一熱力學這一土壤肥力學的新觀點,并應用這一理論, 加速了農業土壤學進程的研究和實施。
1979年,已是古稀之年的侯光炯教授來到長寧縣竹海鎮農村進行應用研究,在這里他創建了我國第一個自然免耕研究所,并和當地干部群眾一起闖出了一條科技興農的路子;之后創建了土壤膠體物理―土壤粘韌率和粘韌曲線,以及土壤膠體熱力學十聯式PH兩種測定方法,并擬定了土壤肥力分類體系,為制定我國土地利用規劃提供了科學依據。
1996年11月4日,候光炯教授悄然離世。但是他并沒有真正離開我們,他鞠躬盡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崇高精神將浸入在中華沃土之上,永遠閃耀著催人奮進的光輝!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名家風采錄”原創 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