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N1、H7N9、埃博拉、寨卡……這些近年來讓普通人談之色變、避之不及的兇險病毒,在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施一眼中,卻是青春歲月里常年與之打交道的尋常對手。從21歲到32歲,顯微鏡下就是這位年輕科學家迎戰疫情的無聲沙場。眼前的他斯文靦腆,卻是抗擊病毒的一員驍勇之將。
2006年9月,本科畢業于浙江大學生命科學專業的施一順利進入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師從高福院士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開啟了免疫細胞作用機制和感染調控的科研探索。他至今仍清楚地記得,剛一進所高福的一席話——“搞科研應當面向國家戰略需求,科研人員有義務,也要有擔當?!?/p>
2009年,甲型H1N1流感在全球范圍內大規模流行,形勢嚴峻。疫情面前,高福迅速組織團隊投入病毒研究,此時,具有扎實免疫學基礎的施一被選中,研究方向也隨之明確到主攻新發突發病毒研究上來。
“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我的研究主攻新發突發病毒,利用專業知識短時間內對病毒傳播機制充分分析了解,讓公眾盡快知曉,幫助臨床盡快研發出應對方案,就是我的擔當?!闭劦讲《狙芯?,不善言辭的施一眼神一亮。他告訴記者,近年來,新發突發病原對于人類的侵擾從來沒有停止,一方面,對于病原的研究,是防控的第一步,速度第一;另一方面,作為學術研究熱點,國際競爭同樣十分激烈。因此,每一次針對不同病毒的研究,對施一而言都是一場與時間的賽跑。從甲流研究開始,每個工作日他實驗室的燈光總是在深夜十一二點熄滅,不斷實驗、失敗、修正、再實驗,“出成果、快突破”成為施一心心念念的關鍵詞。
幾年來,施一應用結構生物學知識,在流感病毒、埃博拉病毒和寨卡病毒等重要病毒性傳染病病原的侵入過程研究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進展,在《科學》《自然》等國際頂級期刊上發表SCI論文50篇,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主持國家“973計劃”項目子課題1項。
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家優秀青年基金、中科院盧嘉錫青年人才獎、中科院卓越青年科學家項目……11年的學術求索和快速成長令年輕的施一獲得了諸多的榮譽,而他沒有留學經歷的“土博士”背景更打破了許多人眼中優秀科學家多是“海歸”的固有認知。對此,他十分自豪,“是中科院微生物所和高福老師培養了我,當前在國內有上海光源這樣最先進的研究設備,有微生物這樣的研究平臺,在新發突發病毒研究領域,我們足夠快,不需要去國外的平臺鍛煉自己?!?/p>
榮譽背后是沉甸甸的責任,施一現在已是20人團隊的“少帥”。下一步,在繼續推進新發突發傳染病基礎科研工作之外,他將科研設想投向了開發抗病毒藥物等具體的技術應用手段上,“新發突發傳染病的威脅時刻存在,作為研究者將病毒基礎研究和應用結合起來,是一種責任,更是我們的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