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科學家,你關注他的科研成果就好,就像假如覺得雞蛋不錯,又何必認識那下蛋的母雞呢?”電話那頭的李菂試圖借錢鐘書先生的經典比喻來婉拒記者的采訪。經不住記者的再三懇求,采訪終于得以成行。
在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的辦公室里,記者見到了這位頭頂國家“千人計劃”學者、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項目副總工程師、平方公里陣列望遠鏡“生命搖籃(cradle of life)”國際科學工作組組長等多項光環的科學家“本尊”。
嫩綠色長袖T恤搭配印有卡通圖案的短袖T恤,運動褲、球鞋、斜跨背包,眼前的李菂,看起來就像是從美劇《生活大爆炸》里“蹦”出來的科學家。1個小時的采訪里,他頻頻提到“王小波”“顧準”,讓人產生這是一位文科教授的錯覺。
“我非常羨慕王小波這樣的人,找到了自己瘋狂熱愛的一項事業,并做到了極致。”李菂說。事實上,在射電天文學領域,他也正在一步步地追求極致。
穿越星際迷霧探尋空間分子
常人的想象中,天文學家的工作可能就是在夜幕下拿著望遠鏡遙望滿天星辰,就像熱播劇《人民的名義》里愛好天文的官員“孫連城”一樣。
現實總是沒有想象來的浪漫。李菂告訴科技日報記者,透過射電望遠鏡,天文學家們觀測到的并不是黑幕中的繁星點點,而是由不同顏色標繪出的空間物質發出的無線電信號圖譜。
從前,人類只能看到天體的光學形象,而射電天文則為人們描繪出天體的另一面——無線電形象。天體發出的無線電波可以穿過光波通不過的塵霧,專注接收無線電信號的射電望遠鏡,能幫助人們觀測到以往憑光學方法看不到的物體。
來自茫茫宇宙的無線電“私語”,透露著早期宇宙的蛛絲馬跡,幫助科學家了解星系之間互動的細節,找到更多的星際分子、脈沖星,甚至還有可能發現外星文明。對射電望遠鏡收到的無線電“私語”進行破譯,便是李菂的主要工作。
對星際分子的持續發現和系統研究是了解恒星形成、星際介質演化和天體化學的觀測基礎。星際分子氧氣的首次發現者便是李菂當時所在的美國團隊。科學期刊PASP的特約綜述《2002年天體物理進展》中指出:Goldsmith、李菂等人第一次探測到分子氧氣,這可能是主要的氧元素庫。
“當時,我們的結果基于單一譜線、單一指向,曾引起質疑和爭議。后來,我們利用Herschel望遠鏡在獵戶座中探測到氧氣的三條譜線,并在蛇夫座中多個位置探測到氧氣的輻射,從而確證了星際介質中氧氣的存在。”李菂說。
在探測星際分子的同時,李菂還對觀測方法進行了創新。宇宙物質循環從原子氫氣開始,原子氫合成分子氫,促生包含多種分子的分子云,進而在分子云中形成恒星。為了破解實測原子氫到分子氫轉化過程的困難,李菂發展并命名了一個新的觀測方法——中性氫窄線自吸收。它是目前測量分子云中原子豐度的唯一可靠辦法,被恒星形成理論的年度綜述文章評述為測量氫轉化時標的主要工具。
打造世界最牛“天眼”
2010年,因對世界最大空間望遠鏡赫歇爾望遠鏡的遠紅外外差接收機建設作出了杰出貢獻,李菂獲得美國宇航局優秀團隊獎,是該團隊獎獲得者中唯一的中國籍科學家。
在美國的科研工作進展得順風順水,李菂卻做出了回國的決定。吸引他回來的并非“千人計劃”學者的“帽子”,而是FAST項目的籌建。
“為了FAST,我會回來。”在李菂看來,趕上這樣歷史級項目的建設,可以用“一代人才有一次(的機會)”來形容。
為了形象地說明FAST的體量,李菂向記者展示了一張幻燈片。幻燈片中有3個射電望遠鏡,分別是口徑100米的綠岸、口徑305米阿雷西博和口徑500米的FAST。前兩者建成時也都是當時的“世界最大”,但相比之下,FAST的個頭要明顯大得多。“不僅體量大,靈敏度也是最高的,‘天眼’FAST將使中國擁有探測宇宙的最好的射電儀器。”
因為參與FAST的建造調試工作,一年里有1/3的時間,李菂是在貴州的山坳里度過的,其中艱辛自不必說。另外,生活里也有些令他撓頭的“小插曲”,比如和保險公司打官司、孩子上學難、房租高漲等。帶著兒子四處奔波參加“小升初”面試,是李菂最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因為時間沖突,他不得不拒掉了美國突破基金會關于研討搜尋地外文明的邀請。“但這些都是生活的枝節,不改變生活的主流,和能參加FAST建設的幸運相比,沒啥可抱怨的。”李菂笑道。